首页 >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 > 第2章 在学校任教
杭大附中正幸亏文三路上,由此,改名为“学军中学”(注5)。
一九六四年,林正秋与一名大学时的同窗,施茂铭合作,翻译了一本俄语书,叫做《穆尔和他的乌托邦》,讲的是一群年青人在一个孤岛上建立了乌托邦式社会主义国度,书中写了这些人遭碰到的各种经历。这本俄语译作,也为他大学毕业后,被构造上调剂去学习俄语做了注释。此书被编进吴晗主编《本国汗青小丛书》,由商务印书馆一九六四年出版。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地盘鼎新活动”中,需求分别每小我的阶层出世或家庭成分(地主、富农、上中农、中农或下中农与贫下中农)。按政策规定,徐规不能划为“地主成分”,大师有目共睹,徐教员在浙大读书,毕业后依托教书为生,只能算作“地主家庭”出身,本人成分只是一名大学西席。在当时情势下,徐家家传的房地产被莫名其妙的按到夫人名下。随之而来的是“地主分子”这顶大帽子也扣在夫人头上。由此,徐夫人及小孩只能在乡直接管贫下中农的“教诲”。那些日子,徐规教员单独居住在杭大宿舍(注2)。
毕业后,徐一向在浙大汗青系以教书为业,平时很少回平阳故乡。
抗战期间,浙江大学由省会杭州迁到浙南的一个小城龙泉。
幸亏工宣队政委是个好人,安抚他说:“别去理那小我,专门扣帽子,打棍子,恐吓别人。”听了政委的话,他才如释重负,说道:“文革时,总算逃到一劫。”
一九五九年在杭州大学毕业,林正秋留校在汗青系当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