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望帝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厥后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故,身后魂化为鸟,暮春之际,日夜哭泣,其声哀怨而短促,清脆而密意,好似在说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令人闻之断肠。口中鲜血落入山中,遂化为杜鹃。
但是,放逐之前,他的萍踪踏遍大江南北。无官一身轻,喝酒吃苦,赋诗抒怀,那是东风般的游历。放逐以后,他虽仍然行迹于东南一带,偶寄于人篱之下,但已是断梗流落,秋叶般无依……期间,他来回于宣城与金陵旧地达两年之久,以才情依报酬生。可谓老景宽裕,风月苦楚。
真是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
子规。即杜鹃鸟,又成杜宇,子鹃,俗称布谷。李时珍曾有言:“杜鹃出蜀中,今南边亦有之,装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至夏尤甚,日夜不止,其声哀切。田家候之,以兴稼穑。惟食虫蠹,不能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则藏蛰。”
血红血红的色采,在潋滟春阳里收回光芒。能刺痛墨客的眼睛。浪荡了平生的李白,在东风中迷离起大哥又通俗的双目,任凭那颗饱经沧桑的内心,被影象中的一声子打算开豁口,黏稠而哑忍的乡愁喷涌而出,在血他的液中汩汩流出声响。
却亦占有我乡愁的一部分。
多年后分开故乡,固然没有布谷的啼唤,但仍然老是经常想起后山矮矮的映山红,想起那条羊肠子普通的山道,想起孩子们脏兮兮的脸,想起松枝闲逛的呼呼声响,凉飕飕的山风跟梳子一样。
而李白笔下的春愁是悲,是绝然。他颠末耐久的颠沛流浪,心神怠倦,彼时又抱病在身,运气,乱世,脾气,诸多身分,终让他由一朵青莲,花瓣一片一片落尽,成了一枝枯萎的莲蓬。
巴蜀是李白的故里。
而子规与杜鹃,不但与他的悲情相干,还与他的乡愁相干,随便的一牵一扯,都能从他的回想中,认识中,扯出绵绵不断的难过来。
宣城三月,杜鹃花践约怒放。
每年春末夏初,花开满山,重山叠岭间,云雾花光相映,气势恢弘而禅意,非常震惊。站在山颠,看着山色由黛色,青色,蓝色,顺次向天涯淡开去,如置身于沉寂广袤的海滩。花色闪动,茫茫雾气像潮汐一样涨上来,吞噬掉全部苍穹。那样的时候,在山野当中,亦会感遭到深海的情怀,传染到那种奇特的陆地气味,萧瑟,盛烈,感性,通灵……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是真的甘愿被宇宙的洪荒囊括而去的。
这一首诗,是李白的暮年之作。
世事多么难以预感,昔日豪情天纵如他,亦忍不住黯然悲叹: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
除此以外,巴蜀一带另有一个“望帝啼鹃”的传说。
更难以预感的是,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李白行至巫山之时,朝廷因关中遭受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者以下皆可赦免。因而,李白重获自在,欣喜之余,写下了脍炙人丁的《早发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