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就着灶里的火,煮了一大壶竹茶。茶虽是粗茶,但重在清爽解乏,绿叶清汤,恰好配梳儿印。将这些都做好,他伶仃用小盘盛出一些来,留给穗穗和二娘,剩下的才送往前堂,给那些嘴馋的门客们。
药膳么,既然和药沾着个边儿,也就不算是违背本身情意。
穗穗趴在厨房的后窗上,偷偷望着里头咽口水,恨不能让那些面团立即变作美食,飞进本身嘴里。
世人都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余锦年至死也未曾看出一丝一毫,可当他抱着遗憾和懑怨闭上眼睛的时候,运气俄然强拉硬拽着,将他送到了一个全新的天下。
这么前后跑了几次堂,收了几次账,之前用来做“梳儿印”的面也醒好了。
面团本身没有放糖,仅是洒的那层糖粉使得它们带上了淡淡的甜味,加上这和面的绿豆和薄荷末都是消热解暑的好东西,在这类闷热夏夜来上几块舒爽得很,既能消磨光阴,也不感觉过分甜腻。
余锦年即使是想重操旧业开个医馆,不管如何也要将余家家学传承下去,何如手头没有本钱,大夏朝对医药之流又极正视其家世,他如许不知出处的毛头小子,想要堂而皇之地开堂坐诊,怕是要被抓去下狱的。是以,当下顶要紧的一件事,就是攒钱了。
余锦年还没重视到背后趴在窗上的穗穗,只顾着一个一个地给宝贝面段印上斑纹,待将统统面段都印好,累到手都酸了,伸着两臂长长地舒出一口气,可当想到这些梳儿印很快会化作叮铛铛的铜板,内心刹时就变得甜滋滋了,也就顾不上歇息,热好油锅,将这些小东西挨个放出来。
刚穿来的日子是手忙脚乱了些,不过垂垂地也就熟谙起来,他赋性沉寂,且又是老成人投到少年身,是以很快便能将四周事情措置得得心应手。
余锦年眼睛一弯:“本来在这里……穗穗!”一转头,他眼疾手快地将小丫头偷食儿的手挥开,“刚从油锅里捞出来,不嫌烫?烫着没有?”
跟着“嗞——”一声,热油包裹住面团,在它们四周鼓出精密的小油泡。
余锦年就是受此刺激,在父亲抢救无效归天的当晚,也因颅内压太高引发脑疝而昏倒,终究呼吸衰竭而死。
“新奇酥热的梳儿印,一份三文钱。小本买卖,概不赊账。”余锦年将穗穗往身后一揽,眯着笑眼睛说道。
少年哪都好,就是抠门得紧。世人又是与余锦年戏闹了半晌,才各自乖乖取出三文钱摆在桌上。
一个穿戴鹅黄粉蝶裙的小丫头打窗前颠末,见余锦年手里握着把牛角梳,急仓促地往厨房去,两眼不由一亮,晓得顿时就要有好吃的了,迈着两条小短腿哒哒哒地跟了上去。
幸亏上一世,养父余衡为了扶养他单身多年,家中没有女仆人,这反而令余锦年练就了一身好厨艺,烹炸煎煮样样精通,闲暇时还会采集些药膳方剂,帮父亲改良炊事、保养身材,这便给了余锦年在这信安县、在这“一碗面馆”里站稳脚根的机遇。
余锦年宿世谈不上吵嘴,只因大家间的好他占了很多,坏却也式微下几个,回顾起来反倒顿感茫然。余锦年出自中医世家,余家祖上代代行医,太医、大国手层出不穷,早已将医者仁心、厚德济生列为家训,可谓是上慈下孝,家庭敦睦,余锦年也妥妥是大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