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下取 求其端 端,头也,谓寻到泉源也。欲荣其上,必灌其根,前人有上病下取法。
补和攻 视强弱 宜补、宜攻、宜和,视乎病情,亦视乎人之本体强弱而施治也。
狂多实 痰宜蠲 蠲除顽痰,滚痰丸加乌梅、朱砂治之,生铁落饮、当归承气汤亦妙。
五淋病 皆热结 淋者,小便痛涩淋沥,欲去不去,欲止不止是也,皆热气结于膀胱。
膏石劳 气与血 石淋下如沙石,膏淋下如膏脂,劳淋从劳力而得,气淋气滞不通、脐下闷痛,血淋瘀血停蓄、茎中割痛。
若遗精 另有设 与浊病又殊。
寒筋水 气血寻 寒疝、水疝、筋疝、气疝、血疝。
痛而烦 里热窒 小腹痛虽为停瘀,而不大便、日晡烦躁、谵语,非停瘀专症也。血因热裹而不可,非血自结于下,但攻其瘀而可愈也。《金匮》以大承气汤攻热。
资参谋 亦勿忘 商治时不与众医谈到此法,反为其所笑。
肠脏说 得其情 肠热脏寒,肠寒脏热。《内经》精义,张石顽颇得其解。
渐迟至 重桂姜 血海有寒也,宜加味四物汤,加干姜、肉桂之类;甚,加附子。
阴阳证 二太擒 三阳独取太阳,三阴独取太阴,擒贼先擒王之手腕也。太阳阳明少阳为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为三阴。
肾套谈 理脾恪 治浊只用肾家套药,不效。盖以脾主土,土病湿热下注,则小水浑浊。湿胜于热则为白浊,热胜于湿则为赤浊,湿热去则浊者清矣。
外冷淋 肾气咽 五淋以外,又有冷淋。其症外候恶冷,喜饮热汤,宜加味肾气丸以盐汤咽下。
坎离交 亦不切 时医遇此症,便云心肾不交,用茯神、远志、莲子、枣仁之类,未中病情,皆不切之套方也。
心肾方 随补缀 六八味汤丸加龙、牡,肾药也。四君子汤加远志,心药也。心肾之药与前饮间服。
三症本 厥阴愆 以上治法,时医惯用而不效者,未知其本在于厥阴也。厥阴属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之气逆,则诸气皆逆。气逆则火发,火发则风生。风生则挟木势而害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痰成必归迸入心,为以上诸症。
湿而冷 萸附行 胃苓散加吴茱萸、附子之类,腹痛,加木香。
十六方 各凿凿 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甘遂半夏汤、十枣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木防己汤、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泽泻汤、浓朴大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半夏汤、己椒葶苈丸、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外台》茯苓饮。
动而得 热为殃 得于长途赤日,身热如焚,面垢,体倦,口渴,脉洪而弱。
虚兼湿 参附苓 胃苓散加人参、附子之类。
眩晕第十五
小儿第二十四
癫虚发 石补天 磁朱丸是炼石补天伎俩,骆氏《内经拾遗》用温胆汤。
恒法外 内经精 照此法治而不愈者,宜求之《内经》。
吐蛔渴 厥阴编 厥阴,阴之尽也。阴尽阳生,且属风木,木中有火,主热症而言。论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大纲,乌梅丸主之。自利下重饮水者,白头翁汤主之。凡统统宜颁发法,备之太阳。统统宜攻里法,备之阳明。统统宜和解法,备之少阳。统统宜温补法,备之太阴。统统宜寒凉法,备之厥阴。统统寒热兼用法,备之少阴。此仲景《伤寒论》之六经与《内经・热病论》之六经分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