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 首特笔 怀胎以桂枝汤为第一方,产后以小柴胡汤为第一方,即此是法。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产妇郁冒、脉微小、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者,以小柴胡汤主之。
五淋汤 是法门 石淋以此汤煎送发灰、滑石、石首鱼头内石研末。膏淋合萆 分)清饮。气淋加荆芥、香附、生麦芽;不愈,再加升麻或用吐法。劳淋合补中益气汤。血淋加牛膝、郁金、桃仁,入麝香少量温服。
六法备 汗为尤 汗、吐、下、温、清、补,为治伤寒之六法。六法中唯取汗为要,以瘟疫得汗则生,不得汗则死。汗期以七日为准,如七日无汗,再俟七日以汗之。又参论中圣法,以吐之、下之、温之、清之、补之,皆以是求其汗也。详于《时方妙用》中。
补和攻 视强弱 宜补、宜攻、宜和,视乎病情,亦视乎人之本体强弱而施治也。
湿而冷 萸附行 胃苓散加吴茱萸、附子之类,腹痛,加木香。
败精淋 加味啜 过服金石药,与白叟阳已痿,思色以降其精,乃至内败而为淋,宜前汤加萆 、石菖蒲、菟丝子以导之。
邪传变 病日深 治之得法,无不即愈。若逆症、坏症、过经不愈之症,皆误治而至也。
饮水风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材疼重,谓之溢饮。注∶即今之风水、水肿症也。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注∶今之停饮喘满不得卧症也。又支饮,偏而不中正也。
守法治 危而安 遵六经大纲之法而求之,详于《伤寒论》。
肝风木 相火干 厥阴为风木之脏,厥阴风木为少阳相火所居。
收散互 逆从连 或收或散,或逆或从,随所利而行之。
眩苦呕 少阳编 少阳居太阳阳明之界,谓之阳枢,寒热相杂。若寒热来往于外,为胸胁满烦,宜大小柴胡汤。若寒热互搏于中,呕吐腹痛,宜黄连汤。痞满呕逆,宜半夏泻心汤。拒格食不入,宜干姜黄连人参汤。若邪全入于胆府,下攻于脾为自利,宜黄芩汤。上逆于胃,利又兼呕,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论以口苦、咽干、目炫为大纲。
动而得 热为殃 得于长途赤日,身热如焚,面垢,体倦,口渴,脉洪而弱。
温药和 博返约 《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忽揭出温药和之四字,即金针之度也。盖痰饮,水病也,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欲水由地中行而归其壑者,非用温药以化气不成也;欲水不泛溢而筑以堤防者,非用温药以补脾不成也。如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小半夏汤、五苓散之类,皆温药也。即如十枣汤之十枚大枣,甘遂半夏汤之半升白蜜,木防己汤之参、桂,葶苈汤之大枣,亦寓暖和之意。至于攻陷之法,不过一时之权宜,而始终不成离温药之旨也。
津润流 时医错 方中若杂以地黄、麦冬、五味拥戴其阴,则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莫救矣,即肾气丸亦宜慎用。
安胎法 寒热商 四物汤去川芎为主。热加黄芩、白术、续断,寒加艾叶、阿胶、杜仲、白术。大略胎气不安,虚寒者多。庸医以胎火二字惑人,误人无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