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火动 两动抟 风与火皆属阳而主动,两动相抟,则为扭转。
上窍通 下窍泄 如滴水之器,闭其上而倒悬之,点滴不能下也。去其上闭,而水自通。宜服补中益气汤,再服以手探吐。
谁同道 度金针
补贵当 方而圆 虚则补之。合上为六法。曰方而圆者,言一部《伤寒论》满是活法。
过此失治,则变成痉症。无汗用桂枝加葛根汤,有汗用桂枝加栝蒌根汤,此太阳而兼阳明之治也。抑或寒热来往,多呕,以桂枝汤合小柴胡汤或单用小柴胡汤,此太阳而兼少阳之治也。
火气亢 芦荟平 火气亢,必以大苦大寒之剂以降之,宜当归芦荟丸。
十六方 各凿凿 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甘遂半夏汤、十枣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木防己汤、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泽泻汤、浓朴大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半夏汤、己椒葶苈丸、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外台》茯苓饮。
吐蛔渴 厥阴编 厥阴,阴之尽也。阴尽阳生,且属风木,木中有火,主热症而言。论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大纲,乌梅丸主之。自利下重饮水者,白头翁汤主之。凡统统宜颁发法,备之太阳。统统宜攻里法,备之阳明。统统宜和解法,备之少阳。统统宜温补法,备之太阴。统统宜寒凉法,备之厥阴。统统寒热兼用法,备之少阴。此仲景《伤寒论》之六经与《内经・热病论》之六经分歧也。
若呃逆 代赭汇 代赭旋覆汤治噫气,即治呃逆。若久病呃逆,为胃气将绝,用人参一两,干姜、附子各三钱,丁香、柿蒂各一钱,可救十中之一。
前饮投 精愈涸 水愈利而肾愈虚矣。
湿挟积 曲楂迎 食积,加山查、神曲;酒积,加葛根。
疝任病 归厥阴 经云∶任脉为病,外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丹溪专治厥阴者,以肝主筋,又主痛也。
羊肉汤 痛谧 痛者,痛之缓也,为虚症。
小儿第二十四
黄草汤 下其气 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金匮》云∶欲吐者不成下之。又云∶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下之。何也?曰∶病在上而欲吐,宜因此越之。若逆之使下,则必愦乱益甚。若既吐矣,吐而不已,是有升无降,当逆折之。
六法备 汗为尤 汗、吐、下、温、清、补,为治伤寒之六法。六法中唯取汗为要,以瘟疫得汗则生,不得汗则死。汗期以七日为准,如七日无汗,再俟七日以汗之。又参论中圣法,以吐之、下之、温之、清之、补之,皆以是求其汗也。详于《时方妙用》中。
五淋病 皆热结 淋者,小便痛涩淋沥,欲去不去,欲止不止是也,皆热气结于膀胱。
妇人病 四物良 与男人同,唯经前产后异耳。《济阴纲目》以四物汤加香附、炙草为主,凡经前产后,俱以此出入加减。
参五脏 细量度 四饮犹未尽饮邪之为病也,凡五脏有偏虚之处,而饮留之。言脏不及腑者,腑属阳,在腑则行矣。《金匮》曰∶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头扭转 眼纷繁 此二句,写眩晕之象也。
司命者 勿逐流 医为人之司命,熟读仲圣书而兼临症之多者,自有定识,切不成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