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法治 危而安 遵六经大纲之法而求之,详于《伤寒论》。
渐迟至 重桂姜 血海有寒也,宜加味四物汤,加干姜、肉桂之类;甚,加附子。
无头痛、恶寒,但见壮热、自汗、口渴,为已离太阳,宜白虎汤。仲景大纲不以此者,凡解表诸法求之太阳,攻里诸法求之阳明,立法之严也。
点滴无 名癃闭 小便点滴不通,与五淋之短缩分歧。
泄泻第十四
目睹者 实痛心 人之死于病者少,死于药者多。今行道人先学利口,以此药杀人,即以此药得名,是可慨也。
十六方 各凿凿 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甘遂半夏汤、十枣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木防己汤、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泽泻汤、浓朴大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半夏汤、己椒葶苈丸、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外台》茯苓饮。
稚阳体 邪易干 时医以稚阳为纯阳,存亡关头,开手便错。
欲下取 求其端 端,头也,谓寻到泉源也。欲荣其上,必灌其根,前人有上病下取法。
太阳病 旨在兹 仲师谓太阳中 ,太阳二字,大眼目也。因人俱以为热邪,故提出太阳二字以喝醒之,寒暑皆为外邪。中于阳而阳气盛,则寒亦为热;中于阳而阳气虚,则暑亦为寒。若中于阴,无分寒暑,皆为阴症。如盛暑酷热,并无寒邪,反多阴症。总之,邪当中人,随人身之六气、阴阳、真假而扭转窜改,非必伤寒为阴,中暑为阳也。
温药和 博返约 《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忽揭出温药和之四字,即金针之度也。盖痰饮,水病也,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欲水由地中行而归其壑者,非用温药以化气不成也;欲水不泛溢而筑以堤防者,非用温药以补脾不成也。如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小半夏汤、五苓散之类,皆温药也。即如十枣汤之十枚大枣,甘遂半夏汤之半升白蜜,木防己汤之参、桂,葶苈汤之大枣,亦寓暖和之意。至于攻陷之法,不过一时之权宜,而始终不成离温药之旨也。
胃家实 阳明编 阳明为表中之里,主里实症,宜三承气汤。论以胃家实为大纲。又鼻干、目痛、不眠为经病。若恶寒、头痛,为未离太阳。审其有汗、无汗,用桂枝、麻黄法。
四饮名 宜考虑 《金匮》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注∶即今之久咳痰喘是也。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注∶即今之停饮胁痛症也。
重阳狂 重阴癫 《内经》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
谁同道 度金针
寒筋水 气血寻 寒疝、水疝、筋疝、气疝、血疝。
产后篇 有神术 共九方。
上虚甚 鹿茸餐 寸脉大,按之即散者,为上虚,宜鹿茸酒。鹿茸生于头,取其以类相从,且入督脉而通于脑。每用半两酒煎去滓,入麝香少量服。或用补中益气汤及 术膏之类。此症如钩藤、天麻、菊花之类,俱可为使。
消渴第二十一
燥湿分 治痰略 方书支离不成听。只以燥湿为辨,燥痰宜润肺,湿痰宜温脾,握要之法也。宜参之虚痨、咳嗽等篇。或老痰宜王节斋化痰丸,实痰怪症,宜滚痰丸之类。
甘麦汤 脏躁服 《金匮》云∶妇人脏躁,哀痛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呵欠,甘麦大枣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