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竹叶(四十九片) 葛根(三钱) 防风(一钱) 桔梗 桂枝 人参 附子(炮) 甘草(各一钱)大枣(五枚) 生姜(五钱)水三杯,煎八分,温服,温覆使汗出,日夜作三服。头项强,加附子五分,煎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二钱。
大青龙汤麻黄(六钱,去根节) 桂枝(二钱) 甘草(二钱,炙) 杏仁(去皮尖,十二枚) 生姜(三钱,切片)大枣(四枚) 石膏(碎以绵裹,四钱五分)水四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半。去上沫,纳诸药,再煎八分,温服。温覆取微似汗,汗出多者,以温粉扑之(白术 牡蛎龙骨研末)。若汗多亡阳者,以真武汤救之。
二方俱见《喘证》。
正元丹(《秘旨》)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吐利厥冷。偶然阴火上冲,则头面赤热,眩晕恶心。浊气逆满,则胸胁刺痛,脐肚胀急。
当归龙荟丸 治肝经实火,大便秘结,小便涩滞。或胸膈疼痛,阴囊肿胀。凡属肝经实火,皆宜用之。
大承气汤大黄(二钱,酒润) 浓朴(四钱) 枳实 芒硝(各二钱)水三杯,先煮枳实、浓朴至一杯半,去滓,纳大黄;煮一杯,去滓、纳芒硝,微火煮一二沸服。得下,勿再服。
清闲散(景岳) 治妇人思郁过分,致悲伤脾冲任之源,血气日枯,渐至经脉不调者。
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 治卒然呕吐,心下痞满,膈间有水气,眩悸者。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汤洗七次,十三枚,以水一中杯,煮取半杯,去滓) 芍药(五枚,约今之三钱) 甘草如指(一枚,炙。约今之一钱三分)水二杯,煎六分,去滓,入蜜半盏,再煎至八分服。
大承气汤方见《阳明》。
五倍子(青盐煮干,焙) 茯苓(各二两)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二钱,盐汤下,日两服。
即二陈汤加枳实、鲜竹茹各二钱,或调下飞矾分半。
癫狂痫方
归尾(一两) 大黄(酒洗) 芒硝 枳实 浓朴(各五钱) 炙草(三钱)水二杯,煎八分服。
大黄甘草汤(《金匮》) 治食已即吐。
生铁落饮 治傲慢不避亲疏。
小承气汤大黄(四钱) 浓朴 枳实(各二钱)水二杯,煎八分,温服。初服当换衣,不尔者再煮服,若换衣勿服。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 治支饮不得息。
藿香 白芷 大腹皮 紫苏 茯苓(各三两) 陈皮 白术 浓朴 半夏曲 桔梗(各二两)甘草(一两)每服五钱,加姜、枣煎。
伤寒方
小半夏汤(《金匮》) 治心下支饮,呕而不渴。
猪苓 泽泻 茯苓(各二钱) 肉桂(一钱) 白术(四钱水三杯,煎八分服。加木通、川楝子各一钱五分,橘核三钱,木香一钱。
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金匮》) 火线有人参,吐下后水邪因虚而结者,服之即愈。若水邪实结者,虽愈而三日复发,又与火线不该者,故用此汤去石膏之寒,加茯苓直输水道,芒硝峻开坚结也。又此方与小青龙汤,治吼喘病甚效。
四君子汤方见《时方歌括》。
桂枝汤桂枝 白芍(各三钱) 甘草(二钱,炙) 生姜(三钱,切片) 大枣(四枚)水二杯,煎八分,温服。服后少顷,啜粥一杯,以助药力,温覆微似汗。若一服病止,不必再服;若病重者,一日夜作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