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 > 第2章 独尊儒术
以是,他必须等候。
这当然是窦太后也同意的。何况她喜好平静,岂会附和纵横家的无事生非?
这不是很好吗?为甚么要改弦更张呢?
主张司法公道的,是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宣帝曾下诏说,畴昔书吏法律,挖空心机给人妄加罪名,这是朕的不德。讯断不公的成果,必将是恶民气存幸运,好人无辜被戮,这毫不是朕情愿看到的。[24]
这就比公孙弘和张汤差得远。公孙弘和张汤在汲黯位列九卿时,都不过蕞尔小吏。但是厥后,公孙弘担负了丞相(国务总理),张汤任御史大夫(副总理级)。一个拜相封侯,一个位在三公,只要汲黯原地踏步。
但是作为前将军,李广接到的号令,倒是走东路与雄师汇合。这道奇特的号令背后,实在另有启事。本来,汉武帝曾暗里里警告卫青:李广命数不好,是单数。孤星照命,让李广打头阵,恐怕不吉利。
太皇太后定见如此,尊儒岂不成疑?
何况汉武帝另有一个筹算,那就是从功臣勋贵们的手中夺权。这就不能靠贵族,得靠布衣;不能靠君子,得靠小人。公孙弘和张汤确切出身卑贱,不讲原则,一味媚上,实足的小人。但,帝国要的就是这个。
元鼎二年 御史大夫 张汤 他杀
这类风格,就连杜周的门客也看不下去。当时,帝国的法律都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叫三尺之法。是以门客说:大人的职责在主持公理,却不以三尺为绳尺,专以上意为弃取,法官莫非是如许做的吗?
叨教,这是甚么狗屁法制?
公孙弘另有一招:碰到难办的事,总让直肠子汲黯先开口,本身跟进。如果汲黯在武帝那边碰了钉子,公孙弘就顿时改口。次数多了,汲黯忍无可忍,在汉武帝面前当廷揭露公孙弘的背信弃义,斥责他不忠。
词讼吏,就是帝国的司法官员。纸张发明前,法官和书吏录供词,做讯断,都用笔写在竹简上。写错了或者要点窜,就用刀削去重写。这些人把握了刀和笔,想如何写就如何写,想如何削就如何削,以是叫词讼吏。
吃得开的启事是他既懂政治又懂停业。
那就让我们来看看汉武帝的法家嘴脸。
由此产生的功过是非,也常常算在此人账上。
但是李广却被逼他杀。
儒生都是书白痴。他们的对策,是出兵弹压。
的确,董仲舒和公孙弘,是西汉新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董仲舒是实际家,他答复了“为甚么要独尊儒术”;公孙弘是行动派,他处理了“如何才气儒术独尊”。
汉武帝问:你看汲黯是一个甚么样的人?
元朔五年十一月,汉武帝封公孙弘为平津侯,这时他已经官居丞相。西汉的常例,向来就是列侯才气为相,叫封侯拜相。公孙弘却开了一个新例,即拜相封侯。更首要的是,先封侯后拜相的都是功臣。从公孙弘开端,先拜相后封侯的,却有能够是儒家之徒了。[11]
董仲舒是因为汉武帝命令策问古今治乱之道,才进入天子视野的。恰是在此次对策中,董仲舒提出了以思惟大一统保持政治大一统的主张,明白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宣帝这么说,当然事出有因。究竟上汉武帝跟秦始皇一样,喜好酷刑峻法。他要实施的,则是铁血政策。因而在汉武帝的治下,又见秦政和秦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