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纪效新书》说:“长枪之法,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于熟之罢了,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精用不滞,又莫贵于静也,静而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幻莫测,神化无穷。”金庸的《射雕豪杰传》中,杨断念用的就是杨家枪法。
上述剑制,大略相沿于太古,历代仍多变动,自秦至宋,改易尤钜。郑锷云:“若以秦汉之剑与宋时之剑比较,则宋时长剑有二十一寸三分,汉时长剑仅十七寸九分。宋时短剑十五寸二分,汉时短剑仅十寸五分,故宋时之剑较汉时之剑长,且品格更优”。言虽如此,当有所据,然亦不便苟同。盖以剑之用处,虽非专供殛毙,亦为文士之饰品,然究仍以防身拒敌为主,如剑长则应用不便,剑短则难期致远,短者轻而不易击坚,父老重而挥动迟缓,二者均非剑制所宜。证以古籍有言:“汉高祖仗三尺剑而得天下” ,则汉朝剑长不及两尺之说谅有所误。若综合剑史所记,大略古剑之长,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则为二至三斤,正符因人设制,应属可托。
刀是我国最早呈现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划、刮,或割兽皮之用。殷商的铜刀就脱胎于原始的石刀,并呈现了大型的战刀。周朝所用的环首长刀,不但汉朝亦用,并且传至日本、朝鲜。汉朝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复佩剑,可见刀之感化在汉朝尤其凸起。
杨泉《物实际》:“阮师之作刀,受法于金精之灵,七月庚辛,见神于冶监之门,向西再拜,金神教以水火之齐,五精之链,用阴阳之候,取刚柔之和,三年作刀千七百七十口,其刀背夹刃,方口洪首,截轻微不断丝发之系,斫坚刚无变动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