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兵仗记》说:「与剑相类者为铁锏,无刃起四棱,言方棱似?也;有与为类者为铁鞭,纯铁为之,状如竹根节也。鞭、锏大小是非,各随力所胜用之。」由以上汗青专著,我们能够体味,鞭形戕如竹根节,而状为四棱体,二者是非因人而异,以力量大小而衡量。
叉之由来,较各种兵器为后,宋元之前,初不见用诸战阵,或谓汉时蛮人,皆以此为利器;又谓叉为古时猎兽之器。如上说,则叉实创自南蛮;如后说,则叉创于猎户;孰是孰非,亦未能鉴定,始自何时,亦无从稽考,姑置非论。
十八般兵器——镐(挝)
锏为短兵之一,方形有四棱,连把约长四尺,因形似简故名。锏无刃,每距六七寸有节者,名竹节锏;自把至端,完整平直者,名方棱锏;盖以形之分歧而变动其名也。考锏之由来,与剑为同时;至二十四法之出,则在秦汉今后,创自何人,亦不复可考;惟以短兵利于步战之故,先人多有习之者,即今南北拳家,类能娴之;亦正如单刀軮鞭之照顾便当,可随身防护也。惟锏无单用,法重双行,故先人有雌雄锏鸳鸯锏等名,亦矜奇胘异,增减原有之二十四法,而另立流派者;然终脱不了此母法也。且有效长兵之人,而藏锏腰间,以防不测者;是则锏为短兵而兼为暗器矣,此多数皆先人之自作聪明,立伪欺人,不成为训也;世之学武者,宜遵古法行之,庶不最多所皆谬。
白打虽即拳术,但亦非“赤手空拳”,乃系包含足、膝、臀、肩、背、肘、掌、拳、指、头在内,故有拳术家周身均是拳头之说。因既其练就一身工夫,则无处不成以当拳用也,即一鼓大腹之劲,亦足顶人后退寻丈。白打在技术上固为拳套之活用,但其内涵则包含功力之发挥,故国术里手常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当此本理。练拳方法,重在训綀手、眼、身、心、步之结合行动,而其应用体例,有打、踢、点、拿、跌等。至于练功,普通分为内功、外功、气功、硬功、软功、轻功等。初学技击者,必须拳术和工夫同练并进,以牶术为用,以工夫为体,二者缺一,不敷以言技艺。
鞭与锏历代视之为杂兵,因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剑用之广,除双鞭双锏外,多配于其他兵器作战,特别和长兵为伍来利用。
唐初的战将秦琼善使双锏。
从以上各说看,十八般技艺所列兵器大同小异,情势和内容却非常丰富。有长东西,短东西;软东西、双东西;有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杀的、击的、射的、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