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深知借助骆秉章的首要,把招牌一事措置好后,便当即给骆秉章写了一封信,向他陈述团丁安设的环境,欢迎他随时来衡州观察。接着,曾国藩又给郭嵩焘、刘蓉各写一信,聘请他们来衡州共举大事。又写了一封信给黔阳教谕、平江举人李元度。李元度字次青,曾和曾国藩在岳麓书院同窗。曾国藩赏识李元度的才情敏捷,也请他来衡州帮办文书。又写了一封给正在桂阳州客籍守制的陈士杰。道光二十八年,陈士杰以拔贡上京考小京官,朝考时,阅卷大臣恰是曾国藩。曾国藩见他的策论群情风发,言之有物,欣喜地録取了他。从那今后,陈士杰视曾国藩为恩师。
曾国藩兴冲冲地给江忠源复书,奉告他已来到衡州练勇,请他向皇上奏明,拜托湖南帮办团练大臣在衡州招募五千勇丁,练习成军,交他批示。"只要朝廷明文同意扩勇,饷银的下落再想体例。"曾国藩心想,"至于交不交江忠源去批示,那还不是凭我一句话。我不给他,谅他也不美意义来硬要。"
位于南岳衡山南麓的衡州城,是湖南仅次于长沙的名城。湖南自古有三湘之称。何谓三湘,其说不一。有一种说法是:潇湘、蒸湘、沅湘合为三湘。衡州城恰是蒸水与湘水的汇合处,为两广之流派,扼水陆之冲要,物产富庶,民风刁悍,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曾国藩对衡州特别亲热,这是因为他一来本籍衡州,二来欧阳夫人是衡州人,三则他少年期间曾在衡州肄业多年。来到衡州,曾国藩如同回到湘乡,有一种鱼游大海、虎归深山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