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振做为本朝兵部尚书,固然位高权重,但在军事决策中,也仅仅只要一票。当然了,如果他在军方是威名显赫的名将,功劳累累,德高望重,且权势庞大,弟后辈子遍及军中,比如当初出任尚书令的越国公杨素,那么他绝对能够影响乃至决定军事决策,但可惜的是,段文振不管在哪一个方面都没法比肩越国公杨素,即便天子信赖他,即便天子信赖他的决策是最好的,亦没法帮忙他在军事决策中做到一言九鼎。
决策层态度的窜改,是军方情愿看到的,这合适军方的好处,但决策层态度的窜改力度太大,由之前的一味求稳,转为现在的行险一搏,让军方倍感不安。
开皇末年先帝曾挞伐高句丽,海军因风暴而葬身大海,陆路雄师因粮草不继而耽搁战机,不得不撤,远征军尚未进入高句丽便以失利而告终。此次东征接收了经验丨做足了筹办事情,倾尽了国力,其底子企图就是要确保胜利。因为要确保胜利,军事战略上就必定求稳,既然一心求稳,那么段文振的“斩首”战术当然不会获得天子和中枢的认同。既然天子和以鼎新派为核心的中枢都不能认同段文振的战略,那么可想而知,在博弈空前狠恶的军事决策的拟制过程中,段文振的这一风险极大的战略理所当然被反对了。
段文振拿出的战略是“斩首”,飞翔千里,直杀平壤,一战而定。从汗青上来看,中土人与北方游牧诸虏的作战体例就是如此,一击千里,以杀伤仇敌有生力量为首要目标。我杀光了你的人和马,你还打甚么打?之以是应用这一战术,就是因为疆场间隔过分悠远,粮草运输不便,只能以战养战,只能一击千里,但这一战术的风险极大,它本质上是孤军深切,没有后盾,没有粮草布施,稍有不慎便会堕入敌手的“诱敌深切”之计而全军淹没。
接下来更糟糕,一座辽东城,两个多月都没打下来,完整耽搁了战役过程
天子和中枢号令军方顿时按照这一决策,拟制出新的进犯战略,要求军方必须在夏季到临前霸占平壤,灭亡高句丽,博得东征的胜利。
但是,天子和中枢没有采取段文振的遗策。
如果以交际手腕为主,以战役手腕为辅,实现了东征的计谋企图,那最大功绩就不是军方的,军方好处受损;反之,若以战役为主,以开疆拓土为终究目标,那在实现东征计谋企图的同时,军方也获得了最大好处,这是军方最为乐见的,但为官场大佬们所抵抗,特别持激进鼎新态度的大佬们,为最大程度减弱军方对鼎新的影响,始终是不遗余力地停止和打击军方,此次又岂能让军方借东征之利而咸鱼翻身?
在参议进犯战略的过程中,尚书右丞刘士龙,兵部侍郎斛斯政、明雅等中枢官员,理所当然从命天子和中枢的决策,决意在夏季到临前结束战役,如此一来段文振一击千里的“斩首”遗策,就成为首选之计,但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左骁卫大将军荆元恒、左候卫将军赵孝才、左武卫将军崔弘升等一大帮军方大佬持反对定见,因为当前战局已不具有实施段文振遗策的前提,如果不顾实际,非要实施这一战略,必有得胜之危,以是现在“求稳”的反而是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