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神情悲戚,默立很久,最后终究沙哑着声音道:“叮咛禁卫落下石门吧。存亡之誓,我只能成全。”
说完李治伏地大哭,长孙无忌等众臣皆落泪抽泣。
长孙无忌腰挺得更直,声音宏亮隧道:“……大行天子奄弃普天,痛贯心灵,若寘汤火。思遵大孝,不敢灭身,永慕长号,将何逮及……”
李治惊诧,随即不自发地望向李素,李素低调地混在人群中,低头不发一语。
李治一惊,吓得后退三步,后背顶在棺木上方才停下,板滞半晌,俄然愤恚道:“父皇骸骨未寒,尔等不思办理丧事,竟急着让我即位即位,是何用心?”
更首要的是,贞观九年归天的长孙皇后也安寝在这昭陵中,这座陵寝实则便是李世民伉俪二人的合葬墓。
常涂笑着看了一眼中间欲言又止的李治,抬了抬手,止住李治的话头,望向李素道:“李县公年纪轻简便为大唐立过如此多的功劳,令天下人敬佩不已,但常某最佩服的倒是李县公的处世之道,如此年青便知‘盛极必衰’的事理,几番推委升迁,以懒惰之状示人以有害,用以自保避祸,更妙的是,合座君臣皆看出了你的用心,但是因为你的春秋而不欲与你计算,常常一笑而恕,这是李县公用心最妙的一着棋,勉强也算是阳谋吧……”
长孙无忌叹道:“先皇视殿下为至孝之子,情知殿下不成能承诺顿时即位,遂瞒着殿下,将遗诏同时交给臣,褚遂良,李靖,李绩四人,先皇还说,若殿下不肯即位,可当殿宣示遗诏……”
“李县公,你我本日就此别过了。”
小兕子朝李治行了个蹲礼,识相地辞职了。
凌晨细雨纷繁,位于醴泉县的昭陵外,朝臣们跪在泥泞的乡道旁,四十九位禁军壮汉抬着棺柩,朝昭陵盘跚而行,八百名和尚羽士盘坐于地,念诵往生经文,李治身着丧服,一手扶着李世民的棺柩,踉跄跟着步队走。
这句话说得很大声,前面肃立的朝臣们都听到了,闻言不由惊诧,统统人的目光刹时堆积在李素身上。
李素只好叹了口气,黯然不语。
常涂沉吟半晌,道:“当年陛下还是秦王时,我便贴身服侍陛下,这些年跟随陛下,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也见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常某不得不说一句,李县公足下是我此生仅见的豪杰人物,你的才干,你的功劳,你说过的惊人之语,做过的惊人之事,常某无不由衷敬佩,难怪陛下对你如此正视,凭心而论,世上有李县公这般人物,大唐之万幸也。”
李治拍了拍小兕子的肩,用力擦了擦脸上的泪痕,沙哑着声音道:“宣见。”
半晌以后,长孙无忌再次拜伏于地,大声道:“请太子殿下遵先皇遗诏,即天子位!”
辰时一刻,鼓声隆隆,四十九名大汉抬着金色御辇,缓缓从后宫走出来。
李治红着眼眶点点头:“母舅与百官美意,我领受了,尔等且退下,我想再陪陪父皇……”
“殿下,请遵先皇遗诏!”
昭陵陵寝占地约三十万亩,功臣陪葬者数十,此中包含了名将秦琼,和驰名的谏臣魏征等,李世民活着时都曾下旨赐这些从龙功臣陪葬昭陵的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