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天子以为朝鲜固然帮手后金,但不该该计算属国的错误,才是□□宇量。因而下诏给毛文龙,要求毛文龙不计前嫌,出兵援朝。他说:“奴兵东袭毛帅,锐气未伤,深慰朕怀。美人导奴出境,固自作孽,但属国不支,折而入奴,奴势益张,亦非吾利。还速谕毛帅相机应援,无怀宿嫌,致误大计。[3]”
1637年正月三旬日,仁祖带领群臣出南汉山城,徒步前去汉江东岸的三田浦清营拜见皇太极,伏地请罪。皇太极降旨赦之。两边筑坛盟誓,朝鲜去来岁号,交纳明朝所赐诰命敕印,奉清朝正朔,定时进献,并送质子二人。别的,朝鲜朝廷中主战最果断的洪翼汉、尹集、吴达济三人被清军索要,在沈阳就义,号称“三学士”。此役为朝鲜汗青上闻名的“丙子虏乱”。清朝班师途中顺势攻陷皮岛,肃除了明朝在辽东本地的最后一颗钉子。[3]
仁祖在三田渡向皇太极膜拜
具有高度发财的儒家文明、以“小中华”自居的朝鲜沦为掉队的山林打猎民族建立起来清朝的藩属国,在当时的朝鲜是令君臣百姓都痛心疾首的事情,丙子虏乱对朝鲜社会、文明的打击非常大。国王和两班的权威一落千丈。清朝的征索也减轻了朝鲜的承担。经济打劫、政治逼迫、文明差别,使得终朝鲜之世,思明反清的情感一向都是社会思潮的支流。
天启七年(1627年)初,后天子皇太极一面调派方金纳为首的九人代表团,前去宁远与当时的辽东巡抚袁崇焕媾和,以迷惑明朝方面。一面派镶蓝旗旗主阿敏、镶白旗旗主阿济格、镶红旗旗主岳托,贝勒济尔哈朗、杜度、硕托,总兵李永芳等人率雄师攻打东江镇,以消弭亲信之患。对于后金的出兵人数,袁崇焕说有十万:“闻奴兵十万掠鲜、十万居守。[3]”朝鲜以为毛文龙必败,为自保倒向后金,向后金雄师供应朝鲜打扮“引贼俱换丽帽丽服[4]”冒充朝鲜军围攻铁山。铁山都司毛有俊等率千余名守军与后金雄师血战,战至最后一卒,无人肯降,毛有俊拔刀自刎,壮烈就义。
朝鲜史料则以为是朝鲜官方的义兵打败了后金雄师,毛文龙坐困穷岛,毫无作为。
战后,朝鲜仍旧视明朝为宗主国,并派人上表,将战役颠末奉告明廷。
丙子虏乱以后,朝鲜成为清朝的从属国。世子李溰长居沈阳,别的一质子则由凤林大君和麟坪大君轮番担负。同时朝鲜还要岁贡黄金百两、白银千两、白苎布200匹、各色绵细2000匹、各色细麻布400匹、各色粗布万匹、米万包等等。
1636年丙子(明崇祯九年,朝鲜仁祖十四年,后金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由汗改称天子,改国号大清,族名满洲。他事前将此事通报朝鲜,但愿朝鲜参与劝进。朝鲜闻讯大哗,堆集近10年的仇恨、热诚情感一并迸发。朝鲜臣僚纷繁痛切陈词,“使彼虏得知我国之所秉守,不成以干纪乱常之事有所犯焉。则虽以国毙,能够有辞于天下后代也”。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氛围下,仁祖拒不访问后金使团,不接管其来书。后金使团愤然分开汉城,沿途百姓“观者塞路,顽童或掷瓦砾以辱之”。
随后,后金铁骑乘夏季冰坚,打击与铁山仅三里之隔的云从岛。毛文龙率部英勇反击,派部将毛有见、尤景和等逆袭后金军。两边在冰面上展开狠恶战役。东江健儿面对兵器、设备和人数都占上风的后金军,毫无惧色,浴血奋战,两边互有杀伤,后金军强攻多日,始终不能进步一步。后金主帅阿敏见军队伤亡太大,占不到半点便宜,遂迁怒于朝鲜人,转而打击朝鲜义州和安州,攻破城池,大开杀戒。到手后,又率雄师移向朝鲜都城王京,筹办灭掉朝鲜称王,朝鲜国王李倧一面仓促出逃,一面遣使向明朝和毛文龙请罪,说导敌不是本身的主张,而是臣子所为,要求援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