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世纪阴阳家的首要人物是邹衍。据司马迁《史记》,邹衍是齐国(今山东省中部)人,在孟子以后不久。他著书十余万言,都已经失传了。但是司马迁对于邹衍的学说做了颇详细的申明。
但是在中国,这是比较晚出的学说,在《易传》里从未提到五行。《易传》觉得,八卦每卦各意味着宇宙中必然的事物。《说卦传》中说:“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震为雷”;“巽为木,为风”;“坎为水”,“为月”;“离为火,为日”;“兑为泽”。
以上几行引文,表白邹衍建立了新的汗青哲学,以五德转移解释汗青窜改。这个哲学的详细内容司马迁没有记录下来,但是《吕氏春秋》的《有始览·应同》篇讲了,不过这篇也没有提邹衍的名字。《应同》篇说:
《史记》的《孟子荀卿传记》中说,邹衍的体例是“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他的兴趣仿佛集合在地理和汗青方面。
关于邹衍的汗青观点,司马迁写道:邹衍“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六合未生,窈冥不成考而原也”,“称引六合判辨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孟子荀卿传记》)。
“阳”字本是指日光,“阴”字本是指没有日光。到厥后,阴、阳生长成为指两种宇宙权势或道理,也就是阴阳之道。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等等,阴代表阳性、被动、冷、暗、湿、柔等等。阴阳二道相互感化,产生宇宙统统征象。这类思惟,在中国人的宇宙发源论里直至近代仍然流行。早在《国语》(其成书能够晚至公元前4世纪、3世纪)里已经讲到阴阳之道。“幽王二年(公元前780),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因而有地动。”(《周语一》)
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
原始中国人的宗教中,很能够设想有一个父神和母神,他们生出万物。但是在阴阳哲学中,用阴阳之道代替了或解释了如许的拟人的神。阴阳之道固然也比作男女之道,但是已经被了解为完整不具品德的天然力了。
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
厥后阴阳家试图用数把五行与阴阳联络起来。他们如许说:“天之数,一,生水;地之数,六,成之。地之数,二,生火;天之数,七,成之。天之数,三,生木;地之数,八,成之。地之数,四,生金;天之数,九,成之。天之数,五,生土;地之数,十,成之。如许,1、2、3、4、五都是生五行之数,6、7、8、9、十都是成之之数。”(《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数八”郑玄注,孔颖达疏)以是用这个说法,就解释了上面援引的“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这句话。这实在和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说惊人的类似,照此说,希腊哲学讲的四大元素:火、水、地、气都是由数字直接地导出的。
《吕氏春秋》所描述的还不过只是实际,不久以后,就在实际政治中产生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始天子同一中国,建立秦朝。他“推终始五德之传,觉得周得火德,秦朝周德,从所不堪,方今水德之始”,其色尚黑,其事则水,将黄河改名“德水”,“觉得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无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史记·秦始皇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