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与南诏时候的神采微缓缓,喝酒见底:“天可汗所言有理。中原有句话,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风儿由诗,那就从诗这儿至。我等持续联诗如何?”
“贤兄你瞧瞧。”南诏使臣看向吐蕃使臣,朝满座文武努努嘴,“这在场的人不是当官的就是外命妇。谁敢作出头鸟。你不知大魏的刑法如何刻薄,说错半个字都要掉脑袋的。哪像我们南诏,大家都是兄弟姐妹,王上也是爱民如子。”
熏凉台的氛围几近都快结冰了。怯懦的官吏浑身颤抖,始作俑者的郑斯璎更是脸一阵青一阵白。
“天可汗,我等敬慕大魏昌隆,不远万里来示修好。一片诚恳,彼苍可鉴。但如果有人不把这片情意当回事,我南疆也不是舔人鞋底的脾气。”南诏使臣一字一顿,腔调冰冷——
这诗是古韵。比上一首确切“费了心”,但是也更难懂,大魏的仕子们都要揣摩两下,何况勉强晓得诗词之分的使臣。
“这甚鸟什子诗。搅来搅去,没个明白意义。还不如我吐蕃的女娃,小嘴一张就唱来的好听。”吐蕃的使臣进步腔调,不满地一声喝。
熏凉台欢声笑语,批评风骚,唯独几个使臣愣着干瞪眼,可并没人主动解释,连天子李赫都转头和王俭谈笑,仿佛没瞥见。
2.在元朝蒙古族文人的汉文创作中,呈现了蒙古族文学史上第一名女墨客阿盖公主。她是元朝末年镇守云南的蒙古王爷梁王敖其尔呼雅嘎(巴匝拉瓦尔密)的女儿。本诗节选自阿盖《悲忿诗》。这是一首汉语、蒙语、僰语(今白语)不异化的古体诗。
前脚有人吃了亏,差点捅出大乱子,后脚大家都恨不得钻地缝里去,谁还情愿把脑袋挂裤腰带上,来装个豪杰。
熏凉台持续一片死寂。眼看南诏的讽刺愈发刺耳。
“吾家住在雁门深,一片闲云到滇海。吐噜吐噜段阿奴,施宗施秀同奴歹。云片波粼不见人,押不芦花色彩改。肉屏独坐细考虑,西山铁立风萧洒。”(注2)
因而谁都看出来,李赫认识到了“不当”,一番道歉加上晓以短长,算是挽救。天子都如许了,不管内心如何看蛮夷,臣子脸上也得挂出非常敬来。
但厥后,因为交战有功,段功在南诏的影响力日渐扩大,模糊压过了皇室李家,引发了梁王的猜忌,终究将段功奥妙诛杀。(注3)
“皇上,臣女大胆,请赋第二首!”郑斯璎朗声道,也不管李赫同没同意,径直开了口,“目前酒乐之喜,两国邦交之欢,当以诗记之,共飨承平!这第二首,便咏本日之宴,贺我有佳宾!”
几十年前,大魏政局不决,南疆另有绿林豪佳构乱。当时镇守南郡的皇家梁王镇守不住,千钧一发,幸得当时南诏部落首级段功互助,才守住承平。为感激段功,梁王将女儿下嫁,传为一段嘉话。
注释
无数或妒忌或猜忌或不忿的目光,刷刷刺了过来,夹着郑斯璎冷剑般的那一道,众矢之的的辛夷,顿时感觉头皮发麻。
李赫肃了脸,阴阴瞪着使臣,使臣也毫不避讳地瞪着李赫,二人的眸底都有细细风雪。
“如此甚好。这第四首诗,该我大魏的轮儿,谁来?”李赫坐回御座,朗声大笑,放佛刚才的不安只是插曲。
因而一方桌案的难堪,在全部宴席中显得格外高耸。吐蕃和南诏的使臣们终究挂不住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