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故事产生地听语音
改革为孝悌听语音
《眉间尺》演呈现场
眉间尺故过厥后被改革为孝悌的典范。《承平御览》卷三百四十三辑有《孝子传》逸文,此中亦谓:“为晋王作剑,藏雄送雌。”“尺破柱得剑,欲报晋君。”“将尺首及剑见晋君。”这与《列异传》《搜神记》分歧流,它也承认铸剑故事产生在北方的晋国而不在江南的吴越。《孝子传》在《隋书・经籍志》里记有多部,如晋辅国将军萧广济所撰十五卷、南朝宋员外郎郑缉之所撰十卷、南朝宋师觉授所撰八卷(鲁迅关于老莱子的质料即得于师著)、宋躬所撰二十卷等,但《御览》所辑未注为何本。刘向也有《孝子传》,隋时已亡失。鲁迅《<二十四孝图>》中提到“郭巨埋儿”故究竟见于刘向的《孝子图》,不是《孝子传》,约莫那是一个浅显读本。《御览》辑《孝子传》逸文明显是依从《列士传》所说,而不取《列异传》,这是值得正视的。但将眉间尺列为孝子倒是一个很风趣的事情:眉间尺的复仇不是为了抗暴而是为了尽孝。如许一来忠孝却不能分身了,因为报父仇则必须弑君,忠君则不成能做孝子了。但是儒家学说有一个很好的解释:“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是孟子游说魏国时对梁惠王说的话(《见孟子・梁惠王》),仿佛孟子已有预感,厥后传说梁惠王果为眉间尺所杀。是以表扬眉间尺为义士和孝子均不成为一个题目。
这里应当申明,鲁迅《古小说拘沈》是不决稿,生前并未刊印。群众文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鲁迅编录古籍丛编》第1卷编入了《古小说拘沈》,并“按手稿及原引据书停止了开端的订正”。《列异传》原引据书《承平御览》,《丛编》是以景宋本作订正的,是以笔者也以景宋本为据(系用中华书局缩印之商务印书馆1935年景宋本,1960版,1998年重印本)。《丛编》如果没有作订正,当然不会发明题目,如1938年版《鲁迅选集》第8卷支出时的环境一样;但既然作了订正,并且原书编辑者也供应了这类便当,所引据之书均注了然书名及卷次,这就没有来由不写出校记,特别是当书名、作者都不符合(刘向的《列士传》变成了曹丕的《列异传》),原书编辑者又作了校改时更应当加以申明,指出其异同。并且,笔者觉得单用景宋本订正,仍然能够会存在一个题目:宋刊本当然优于各种传抄转刻本,但是鲁迅当年在绍兴清算古籍时不大能够用到宋刊本。他厥后到北京辑校《嵇康集》时还只能取清朝“鲍崇城刻本《承平御览》”停止比勘。1927年鲁迅在广州购到清朝南海李氏重刻本,这约莫不过是据鲍刻本传刻。直到1935年底,鲁迅才预定购到商务印书馆方才出版的景宋本一套,但是此时已是鲁迅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已无时候再以景宋本来重新订正《古小说拘沈》了。因为《承平御览》传播的时候长,版本浩繁,各本中的笔墨是有出入的,鲁迅按照明清刻本所编录的笔墨是否会与宋刊本有异呢?这是不能平空作出推断的,明显这就很有比勘的需求。因此群众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鲁迅编录古籍丛编》时,不该只寻求善本,《列异传》也不该仅以宋刊本停止订正,还应当用鲁迅所利用的版本停止汇校,并著其异同,如许如果碰到异文,不管是版本上的题目还是辑校上的题目就会清清楚楚了。如果汇校证明是因为版本分歧而呈现的差别,那么将《列士传》改头换面变成《列异传》的任务就不在鲁迅而是明清时的传抄转刻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