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一回,邹奕孝猜错了,一向到礼部投文当天,他都没有比及和珅的拜帖。
吴书来回禀道:“回万岁爷,千真万确,主子还特地确认了,是袭了三等轻车都尉的那位”
有过乡试的经历,和珅这回备考就简练多了。会试开考之日定在次年的仲春初九,共分三场:第一场考四书,第二场考五言诗,最后一场考五经和策问。前两场出的题都中规中矩,和珅答得也非常顺畅。
与此同时,紫禁城三希堂内,弘历一样一脸骇怪:“你说和珅中体味元?”
乡试解元,这是多少举子梦寐以求的名次。
弘历放动手中的御笔,展开的宣纸上写着两句诗:“翻悔返来增怅怏,人间谁复是知音。”
几位翰林以为,答卷之人罔顾先贤之言,通篇观点大逆不道。邹奕孝却力排众议,寸步不让地要为答卷者取一个名次。
没想到这一回,和珅的出息运气竟然把握在他的手里。
突如其来的落第,打乱了他统统的打算。原想着秉承了爵位后,循分守己地办差。遵循汗青的轨迹,不出三年,本身就会被汲引为三等侍卫。有了靠近天子的机遇,也有了官运亨通的能够。
最后一场,和珅展开策问的试题,刹时怔住了。乌黑的试卷上写着一行小字:“农工商诸政各有专官论。”
两方争论不下,最后商讨当场开封验名,世人都目光灼灼地盯着卷子上的名讳。“哎呀,是和珅!”邹奕孝身边的一名官员俄然惊呼出声:“此人是本年顺天府乡试的解元!”
算起来这位邹大人和汗青上的和珅渊源颇深:邹奕孝是进士出身,和珅起家时,邹奕孝已被授了翰林院侍讲。和珅赏识邹奕孝的才调,当他的官越做越大,翅膀遍及时,三番四次想拉拢邹奕孝,却都被严词回绝了。
古往今来,世人都推许孟公绰淡薄名利的脾气,但刘纶却以为,如许的脾气,并分歧适为官。为官者需求务实,过分狷介超脱的人,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官。在这一摞试卷中,十份有九份都说要效仿孟公绰,成为大家敬佩的名流。唯有这一份卷子的观点,与刘纶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