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历练记 > 第101章 北冥有竹2

我的书架

原文

-------------------------------------------

表里两教佛教与儒家,本来互为一体,颠末逐步的演变,二者就有了差别,境地的深与浅有所分歧。佛教典范的初学门径,设有五种禁戒;儒家典范中所夸大的仁、义、礼、智、信这类德行,都与五禁相合适。仁,就是不杀生的禁或;义,就是不盗窃的禁戒;礼,就是不险恶的禁戒;智,就是不酗酒的禁或;信,就是不虚妄的禁戒。至於像打猎、作战、宴饮、科罚等,这些则是顺随人类的赋性,不能仓猝拔除,只好就此加以节制,使它们不至於众多成灾。既然尊崇周公、孔子之道,为甚么要违背佛教的教义呢?这是多么胡涂啊!

对於第三种指责,我解释以下:开天辟地有了人类以来,就是好人多而好人少,如何能够要求每一个僧尼都是明净的好人呢?瞥见名僧高贵的德行,都放在一旁不说,只要见到了几庸和尚感冒败俗,就指责非议谤毁。何况,接管教诲的人不勤恳,莫非是教诲者的错误?凡庸僧尼学习佛经,又跟士人学习《诗经》、《礼记》有甚么两样?用《诗经》、《礼记》中所要求的标准去衡量朝廷中的大官员,大抵没有几个是合适标准的。用佛经的戒律衡量削发人,如何能唯独要求他们不能违犯戒律呢?品德很差的官员,还仍然能获得高官厚禄,犯了禁律的僧尼,坐享扶养又有甚么可忸捏的呢?对於所规定的行动标准,人们天然会偶尔违背。削发人一披上僧衣,一年到头吃斋念佛,与世俗之人的涵养比拟,其凹凸的程度远胜太高山与深海的差异。

译文

还是躲他远点吧!

“也”是语已及助句之辞,文籍备有之矣。河北经\传2,悉略此字。其间字有不成得无者。至如“伯也执殳”,“於旅也语”,“回也屡空”心,“风,风也,教也”,及《诗传》云“不戢,我也;不傩,傩也”,“未几,多也”如此之类,傥削此文,颇成废阙。《诗》言:“青青子衿”,《传》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服。”按古者斜领下连於衿,故谓领为衿,孙炎、郭璞注《尔雅》,曹大师注《列女传》,并云:“衿,交领也。”邺下《诗》本既无“也”字,群儒固谬说云:“青衿、青领,是衣两处之名,皆以青为饰。”用释“青青”二字,其失大矣。又有俗学,闻经、传中时须“也”字,辄以意加上,每不得所,益成好笑。

……表里两教,本为一体,渐积为异,深浅分歧。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至如畋狩军旅,燕享科罚,因民之性,不成卒除,就为之节,使不淫滥尔。归周、孔而背释宗,何其迷也!

释三曰:“斥地已来,不善人多而善人少,何由悉责其精洁乎?见驰名僧向行,异而不说;若睹凡僧流俗,便生非毁。且学者之不勤,岂教者之为过?俗僧之学经律,何异世人之学《诗》、《礼》?以《诗》、《礼》之教,格朝廷之人,略无全行者;以经律之禁,格削发之辈,而独责无犯哉?且阙行之臣,犹求禄位;毁禁之侣,何惭扶养乎?其於戒行,自当有犯。一披法服,已堕僧数,岁中所计,斋讲诵持.比诸白衣,犹不啻山海也。

推荐阅读: 帝尊身份曝光,六个师姐跪求我原谅     山野杂家     日常系美剧     狱王狂尊     学霸的爱情习题     我在终点等你爱我     萌宝来袭:爹地宠妻太霸道     依月令     [公孙策]宋朝转学生     腹黑王妃,娶一送二     复仇恶少的甜蜜娇妻     暗影特工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