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小贩笑道:“不是她,不是她!她是合告状房那位蜜斯学的,远不如人家哩。不过这《白毛仙姑传》实在新奇动听,便她们偷学来的,也比旧曲儿入耳些。”
那伎女抱着琵琶往回走,一旁几个壮汉替她清算凳子,护持她回院。黄大人身边几个差役忙拦下她,客气地问道:“不知娘子如何称呼?我家仆人是从外埠来贩丝绸的客人,实在爱听这曲子,想请娘子到堆栈唱一回哩。”
围听的人轰然喝采,黄大人也安坐不住,站在车门后踏板上,俯身望向唱曲的女子。
黄巡按眼角肌肉微微抽动,悄悄问了一声:“娘子住在告状房,可也是有仇恨要诉?却不知这白毛仙姑的故事是真是假?”
可又是如何的人能把这些事写进一本诸宫调里,还写得如许直指民气呢?
曲中唱的杨家父女不必然真有其人,但王家定然有多收田租、放高利贷、买良为贱之事。
两人下了车,先不挤进人群里,叫差役拉住一个支着担子在旁贩果子,却几次将头转向人群入耳曲的小贩问话:“这里但是告状房的地点?我家大人从外埠来做买卖,传闻县里告状房有个唱《白毛仙姑传》的,唱得绝好,莫不就是面前这位蜜斯?”
那伎女尚未说话,她身边的壮汉便围上来盯住了黄大人他们,尽是防备地说:“我们娘子只在这里住,别处哪儿也不去,不必请了!”
说几句念白,又唱:“富豪家仕女簪金缕,庄耕户怎生区处。买将红绳二尺许,唤:‘喜儿到面前来’,绕发紧紧扎住。”
他想了一阵,便跳下车,往人群中挤去,想多听几曲。他在差役们庇护下千难万险地挤到那女子面前,正闻声一句熟谙的:“则见我万恨千仇――”
黄大人叫师爷一言说对劲动, 兼之从庄户口中问不出甚么能听懂的东西,也就上了车, 命差人往城里赶。
黄巡按一行都冲动不已,珍惜地听着,恨不得她就这么一套一套地唱下去,将整篇《白毛仙姑传》一气儿唱完。
“一地风霜暮色寒, 夹着雨冻云低送旧年, 盼爹爹未还。怕王家也, 避债已七天。家下通无粮与钱,幸有邻家婶娘怜,送些糙谷为餐。且炊熟子, 待父共团聚。”
给一众有罪待押的人如许好报酬,却又让恨他们的人在内里唱曲儿唾骂,实在不知那宋县令是如何想的。
那男人是个走东串西的买卖人,会的口音多,差役就听得明白些。他们之前在村里听时,因着跟庄户说话不通,没问清前情结果,听那男人意义像是王家拉走了白毛仙姑,急着想晓得细情,便问道:“那王家人就把白毛仙姑拉走了?他们如何把杨大姐害成白毛仙姑的?”
那伎女终究点了头:“奴还来唱几日,但只唱到这里。提学大人远在省会,我们宋大令何如不得那些有功名的墨客,只得将他们关在这里,日日好饭好菜地供着,那些人还要作反哩!”
进城不远, 只见夹巷民居外站着个盛饰艳饰的女子,手按红板, 正在击节自唱。中间有很多穿戴腰机布粗衣的百姓围着听唱, 人群直堵上官路, 那赶车的差人不敢快走, 勒马慢行几步, 就听风中送来一声银盆浸月般的【赏花时】。
他号召田师爷上车,眉梢微挑,笑吟吟地说:“我们将车停在这里,下去听唱曲儿时,叫人偷走了数匹绸料,这就去县衙报官。然后我们去见见那位传说中治得城外大水,救了白毛仙姑的宋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