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三郎没法,只得亲身引了徒弟往外走。将近二门时,他俄然停了脚,向徒弟抱手一揖:“朱先生果然要这簪子作诊金么?此物粗陋,不值甚么,朱先生如果喜好,再好些的钗环头面,家中也能拿出几样来随先生择选。”
“我也不瞒朱先生。”杨三郎终是将心一横,感喟道:“这簪子原是我亡妻李氏敬爱之物,她未及及笄便嫁来我杨家,这传家的簪子是我赠她的及笄礼,她甚是保重,每日簪戴在发髻间。”
隔了片时,床榻上的谢景娘轻声一哼,动体味缆子。徒弟笑向杨三郎:“瞧瞧去罢,看我可有浑说。”
徒弟放动手臂,掂着银簪向杨三郎淡淡笑道:“娘子的头痛症已无大碍,略保养些日子,便能大好。这银簪,便算作诊金。”
徒弟猜想这些话杨三郎也无处去说,便耐着性子将这个门庭式微、结病发逝的哀痛故事听完后,抬了抬拿着簪子的手臂,淡然问道:“既是杨主簿记念亡妻的保重之物,怎又转赠了现下这位娘子?”
杨三郎几步踏上拔步床,见谢景娘虽未曾转醒,但脖颈上因狠恶的疼痛暴起的青筋已全减退,拧作一团的眉尖也疏松开来,气味平和绵长,睡得甚是安稳。
老妇略一游移,到底还是点头应许了将那银簪子抵作诊金药资,还算得利落,刚才杨三郎所提家传的话,她一句也未曾提起,只是礼数全面地说了些恩谢之语。
徒弟定定地看了我一眼,仿佛能洞穿我的心虚,我仓猝垂下视线。
说到这些,杨三郎的神采黯了下去,往内院仓促扫了一眼:“朱先生有所不知,先前在北边,我这一门靠着祖上的庇荫,世代为官,还算头脸面子。家中仆婢不敢说多,但也毫不下三五十人。自跟着朝廷南迁以来,门庭分崩离析,昔日风景不再,垂垂的,度日也艰巨了起来,如许大的一座宅子,仆婢不过四人……这些倒还罢了,谁料我妻李氏的气数也跟着消减下去,终是弃世而去,她未有子嗣,只要个把旧物,我留在面前,好有个念想。”
杨三郎摇了点头:“我并不知她何时自取用了此物,也未曾同我说过。”
一听徒弟这口气我便晓得彻夜必然有些甚么事,他越是如许说,我便越感觉不安。
徒弟不回他的问,自顾自地上前细心探看谢景娘,听了一回脉,观了一回面色,忽伸手在她狼藉的发髻间摸索了两下,拔出一支素银的簪子。
“娘子卧病,怎不将钗环都收起?锋利之物,再伤了皮肉可了不得。”杨三郎一见那簪子,便皱起眉斥了那小婢女几句。小婢女委委曲屈都回道:“怎不晓得收好,娘子只不让……”
回至茱萸巷天气将暮,徒弟叮咛了声闭门,吴甲忙跑出来上门板落锁。
别说杨三郎显着不安闲,当那老妇的目光扫过我时,连我也感觉不舒畅呢。
“不怕?”他顺手理了理我双鬟上的丝绦,点了点头,柔声笑道:“那便一同来罢。”
徒弟坐在柜台背面,将那鸾形银簪子取出来把玩了一阵,抬眼瞧了瞧正忙着闭店门的吴甲,“将门下密实些,今晚恐不能安生了,莫惊扰了摆布邻里才好。”
小婢女领命而去,杨三郎请了徒弟落座,解释道:“垂白叟悬心景娘病症,现在朱先生既说她将大安,少不得请垂白叟来望望。”说着他一顿,指了指徒弟手中的银簪子又道:“朱先生于我家有恩德,按说本该重金相酬……这簪子虽不值甚么,却也是家中传了几代的物件,拿它来抵诊金倒不是不能,总该教垂白叟晓得了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