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史上,曾经出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
在这七百多位状元郎中,也不乏平淡之辈。为数很多的人高中状元后,一事无成。他们脾气古怪,喝酒成癖,贫困得志,暮年惨痛。唐朝昭宗光化二年(899年)状元卢文焕,贫苦之极,连顿酒也喝不起,可谓够不幸的了。另有很多状元,为官一任,了无政绩,毕平生平。更有甚者,投降叛军,诬告奉承,被史乘称为“奸邪小人”。如投降金兵、助纣为虐的北宋状元莫俦。此等状元,无以入史,难留清名,可称状元中的不肖败类。 在状元科考中,偶然也并非全凭真才实学,有的人就是靠走干系或是偶尔启事高中状元的。唐朝就有“许愿状元”牛锡庶、“自荐状元”尹枢、“相扑状元”王嗣宗等,从其外号便可见其为人。状元裴思谦则更加卑劣,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礼部侍郎高锴知贡举,主持科举测验。他标榜公道,宣言根绝拜托。裴思谦凭与赫赫驰名的大寺人左神策军中尉仇士良的干系,要求高锴让他当状元。当时,文宗天子是个傀儡,仇士良权倾朝野,裴思谦怀揣仇士良的信,公开对高锴说:“裴秀才非状元不放。”高锴深思很久,自知有力相抗,不然顿时就会大祸临头,只好无可何如地把裴思谦录为状元。天下动乱,皇权旁落之时,貌似公道的科考常常难脱权宦重臣的掣肘,成为宫廷政治的玩偶,这不能不说是科考状元的哀思。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殿试大、小金榜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殿试大、小金榜
状元博物馆(黄山市休宁县)
历代状元中,大多出身王谢望族。他们从小就处在优裕的家庭环境,既有重臣以后,又驰名流之家。有的乃至是父子状元、祖孙状元、宰相子、尚书婿。父辈的光荣和光辉的职位为他们登上科考的颠峰奠定了坚固的根本。 很多人就是靠名臣的保举和培养,顺利圆了状元梦。但是,也有相称一部分状元出身豪门。他们全凭本身的才干成为一国粹子之冠。特别是宋太祖,为了肃除唐朝权贵把持科举、营私舞弊的沉疴,在科举中加强对权贵后辈的监督限定,成心提拔了一批布衣后辈科举落第。如宋太宗承平兴国二年(977年)的状元吕蒙正,幼小时就被父亲赶削发门,随母流落龙门山,栖居山间石窟中。元朝杂剧名家关汉卿的《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便是以吕蒙正的贫寒糊口为素材创作的戏剧。孤贫寒酸的吕蒙正,依托本身的天赋赋干和刻苦学习,31岁大魁天下,42岁位居宰相。成为两朝辅弼,万众钦慕。各朝历代,都有像吕蒙正如许的状元郎。他们成为百姓百姓通过科举之路出人头地的荣幸宠儿。
状元博物馆(黄山市休宁县)
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顶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据考据,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名科举状元孙伏伽(山东德州人)开端,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人),加上其他短折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汗青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中国当代社会,从百姓百姓达到官权贵,无一不果断地以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的直接功利目标就是入仕。自孔老夫子起,“学而优则仕”成了亘古稳定的知识分子的斗争之路。因此,苦读寒窗数十年,为的就是金榜落款,为的就是以文入仕,为的就是跻身宦臣,光宗耀祖。状元落第,不但是天下读书人的毕生寻求,并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抬头看”的庞大殊荣。一旦殿试第一,顿时就由吏部测验任其官位,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书郎,或掌修国史,或做天子侍讲,今后也就步入了凶恶难卜的宦途,开端了宦海沉浮荣辱的漫漫人生。他们中的相称一部分人,老其平生,终究登上了显赫的高位。如唐朝,姓名可考的状元147人,事迹可考者29人,此中就有5位宰相、8位尚书一级的官员(含次官)。而清朝,114名状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书层次的达20人之多。能够说,在宦海尽力升职,成为状元这一群体实现人生代价的至上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