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延六年(公元440年),太武帝还按照寇谦之的建议,改元“承平真君”,后又寇谦之所请,亲身至道坛受符箓。自此,北魏历代天子即位时,都至道坛受符箓,成为一种法制,依此作为鲜卑拓跋部统治汉族的一种根据。如文成帝拓跋浚于兴光元年(公元454年),“至道坛,登受图箓”。献文帝拓跋弘于天安元年(公元466年),“幸道坛,亲受符箓”。
寇谦之在家修炼,固然无效,却仍然对峙。这一天,他到姨母家串门,见到一个叫成公兴的帮工,卖力做活,而形貌却较独特,身材魁伟,如象用不完的劲儿。征得姨母同意,他带成公兴回到家里帮活。成公兴在寇家干活,不怕脏不怕累,深得寇家对劲。
北齐文宣帝高洋天宝六年(公元555年),道佛论争,玄门失利。文宣帝命令拔除玄门,因而齐境无羽士,寇谦之的新天师玄门团,至此便烟消云散。[2]
寇谦之鼎新后的新天师道,在北魏轰轰烈烈生长着。
对黄老的祭奠早在东汉明帝时就已经在黄老学流行的楚地呈现了。《后汉书·楚王英》记录,楚王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图斋戒祭奠”,后应诏馈送缣帛赎罪。明帝下诏勉之日:“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图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袁宏《后汉纪》卷十亦谓楚王刘英“晚节喜黄老,修浮图祠”。对黄老偶像停止膜拜与祭奠,将黄老与浮图相提并论,已透出黄老的宗教气味。楚王英建武十五年为王,二十八年就国,“少时好游侠,交通来宾”,其暮年崇信黄老,固属小我信奉,但是与其受处所思惟感染不无关联。楚王英初辖彭城(今徐州)等八城,后明帝特为其益以取虑、昌阳二县,地在淮河南北,恰是战国前期楚国都城东迁后着力运营之处。《后汉书·孝明八王传记·陈敬王羡》载陈相魏情和陈王刘宠“共祭黄老君,求长生福”。汉桓帝“好神仙事”,对老子礼拜尤勤。《后汉书·襄楷传记》载:“闻宫中立黄老浮图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有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王涣传记》载:“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祠。”《桓帝纪》也记录桓帝曾于延熹八年(165年)正月遣中常侍左倌之苦县,祠老子;同年十一月又“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第二年又“亲祠黄老于濯龙宫”。从普通的信奉黄老微言,到崇拜祠祀黄老偶像,这已经是近乎宗教了。
陆修静(406~477)为南朝宋闻名羽士,初期玄门的首要扶植者。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三国吴丞相陆凯以后嗣。少宗儒学,博通坟籍,旁究象纬。又性喜道术,精研玉书。及长,好方外游,抛弃老婆,入山修道。初隐云梦,继栖仙都。为搜求道书,寻访仙踪,乃遍游名山,申明远播。宋元嘉(424~453)末,陆修静市药至京师,宋文帝刘义隆钦其道风,召入内宫,讲理说法。时太后王氏雅信黄老,降母后之尊,执门徒之礼。后因避太初之乱南游。于大明五年(461),至庐山,在东南瀑布岩下营建精庐,隐居修道。宋明帝刘彧即位,思弘玄门,泰始三年(467)召见于华林园延贤馆,“先生鹿巾谒帝而升,天子寂然增敬,躬自问道,咨求宗极。先生标阐玄门,敷释流统,莫非妙范,帝心悦焉”。明帝乃于北郊天印山筑崇虚馆以居之。在此期间,他“大敞法门,深弘典奥,朝野重视,道俗归心。玄门之兴,于斯为盛”。元徽五年(477)卒,时年七十二岁。弟子奉其棺木还庐山。诏谥简寂先生,以庐山故居为简寂馆。宋徽宗宣和(1119~1125)间,封为丹元真人。其弟子最著者为孙游岳、李果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