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一年,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施琅批示清军海军在澎湖海战中大胜台湾海军,后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办理,并力主保存台湾、保卫台湾。因安定台湾有功,施琅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在光复台湾一事上,李光地力主攻取,保举施琅为将,并参与到施琅光复台湾的打算中,因功被封为翰林院掌院学士。
李光地曾担负直隶巡抚等职,卖力河务措置。在管理永定河时,他动员公众,仅用 40 天就在郭家务至柳岔口筑堤、开河 200 里,使“沿河田畴固出,二麦歉收”,康熙御书“夙志廓清”匾额赠之以表扬其治河功劳。
李光地(1642年—1718年),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人,当了康熙48年的首要大臣(康熙期间没有设宰相一职),理学家。康熙称他为“一代完人”。
他和万泰干系可铁了,一起跟着蕺山刘宗周学习。万泰是宁波学界的大师,带着一帮人弘立名节,帮忙后辈,开启了明末清初宁波的好学风。
王夫之深切熟谙到汗青是一个不竭演进的过程,有其本身的生长规律,通过对汗青的研讨和总结,能为当下的国度管理和社会生长供应贵重经历经验。王阳明的思惟首要集合在小我的品德涵养和心灵境地的晋升上,对汗青生长的存眷相对较少。
王夫之,生于 1619 年,是中国朴实唯物主义思惟的集大成者。他历经盘曲,却始终对峙思虑和创作,夸大经世致用,反对君主独裁。
这一观点让人们以客观的视角熟谙天下,摆脱主观臆断和科学,在实际糊口中能做出更科学的决策。而王阳明主张“心即理”,以为天下的本源是人的内心,侧重于通过内心的检验和憬悟来熟谙天下。
他给本身取了个名号叫“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就是不想和清朝统治者有啥干系,始终保存明朝期间的服饰,表现了他作为明朝遗民的时令和对故国的虔诚。他被可谓明朝最后的脸面之一。
王夫之在石船山隐居四十年,他一门心机扑在着书上。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偶然候连纸笔都得靠朋友帮手送来,但他还是不断地写啊写。
王夫之的思惟触及政治、经济、文明等多个范畴,其对历代王朝兴衰的阐发可让统治者更明智地制定政策。正视实际鞭策各项奇迹的生长;在小我生长方面,也能供应无益的启迪和指导。比拟之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合用性方面相对范围于小我的品德涵养和心灵生长。
施琅暮年在郑芝龙部下,后随郑胜利抗清,因与郑胜利反目降清。在未遇李光地之前,施琅虽有军事才气却未得充分发挥,历经盘曲,多次易主。
王夫之自幼聪慧好学且非常勤恳,浏览遍及。14岁时考中秀才,进入衡阳州学读书。湖广提学佥事王志坚赏识王夫之才气,荐其入衡阳县学。而后,王夫之持续三次赴武昌应乡试,均受挫落第。崇祯十一年(1638年),20岁的他游学长沙岳麓书院,插手了“行社”,次年在衡州构造“匡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