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煤被称为石炭、乌薪、黑金、燃石,《山海经》最早记叙了煤的存在,称之为“石涅”。
为官百日。郭芝、管宁,已颇精通政事。若为官千日,必成大才。
所幸有这片野林。
西汉时,中原就开采并利用煤。后代在两汉民居火炕,炼铁遗址中,均发明了燃烧过的煤炭和未燃烧的煤饼。
楼桑薪炭皆收。薪柴多用来烧锅炉,供应热汤暖气。柴炭则用来炖锅、煮酒、薰衣。
申明刘备身处的期间。中原已将煤炭作为取暖能源和炼铁能源,而遍及利用。冶铁普通都要靠近燃料产地。《盐铁论》:“盐冶之处,大校(抵)皆依山川,近铁炭”。这里的“炭”就是指煤。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说的是常理。
楼桑、西林、督亢,数万聚居。靠拾柴远远不敷。四周州县的薪柴,便水陆并进,源源不竭的运往楼桑。另有很多樵夫,推着满满一辘车的薪柴赶到楼桑售卖。
伐薪可不是砍木。而是将多余的枝杈砍下。砍下枝杈,亦利于树木过冬。待来岁春暖花开,断枝自会重发。如此几次。伐薪需求壮劳力。妇孺只能进野林,捡拾掉落的枯枝为柴。故而大者谓薪,小者谓柴。
两千钱,普通齐民又如何能出的起。
《水经注》:“黄水又东注武州川,又东历故亭北,右合火山西溪水。水导源火山西北流。山上有火井,南北六七十步,广减尺许,源深不见底,炎势上升常若微雷发响,以草爨(cuàn引火)之,则烟腾火发。”文中所记录的火山,也就是后代的大同煤矿区。
农闲时,齐民便会被大量抽调,修路筑桥,通渠围堰,诸如此类。家中劳力被抽去劳役,家中只剩妇孺,故而来不及伐薪砍柴。乃至百口冻毙。若不然,只能出每月两千钱的‘卒践更’,由别人替代。
体味后果结果,刘备久久无语。
时煤称石墨,墨井即石墨井,石墨井即煤井。井深八丈,指井筒深度。并非包含井下巷道延深。当时已用八丈立井采煤,其出产范围可见一斑。
郦城和督亢城,想赶在入冬前完成造城,几无能够。但是如果相互挤一挤,附民们安然过冬还是没题目的。
薪柴,即柴火。大者谓薪,小者谓柴。
厥后才知,田租以外,另有沉重的税赋徭役。
刘备少时,曾听闻有附民亲戚,百口冻毙。当时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北地一年一熟。野林到处都是。大把的时候伐薪砍柴。若尽力,又怎会薪柴不敷,百口冻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