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观点,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朱紫格的标准。《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合适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勇敢,英勇。孔子把“勇”作为实施“仁”的前提之一,“勇”,必须合适“仁、义、礼、智”,才算是勇,不然就是“乱”。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做一个有品德涵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后辈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以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要先做后说,才气够取信于人。
②对曰:《论语》中记录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答复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
①或:有人。不定代词。
①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原文】
②殆;迷惑、伤害。
【原文】
【注释】
【评析】
【评析】
【译文】
③阙:缺。此处意为安排在一旁。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诲学的严峻进献之一,他以为,不竭复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能够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体例不但在封建期间有其代价,在明天也有不成否定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常常都是在畴昔所学知识的根本上生长而来的。是以,温故而知新是一个非常可行的学习体例。
【注释】
②以:连接词,与“而”同。
【评析】
⑤寡尤:寡,少的意义。尤,错误。
2.20 季康子①问:“使民敬、忠以②劝③,如之何?”子曰:“临④之以庄,则敬;孝慈⑤,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释】
④临:对待。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虑题目,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成;只胡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迷惑而不能必定。”
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题目上还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惟的首要构成部分。宗法轨制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便再有才调,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类用人思惟可说在当时是一猛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惟,在明天不失其贵重的代价。
【注释】
2.21 或①谓孔子曰:“子奚②不为政?”子曰:“《书》③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④,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
④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①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门生,耐久跟随孔子。
【注释】
2.19 哀公①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②:“举直错诸枉③,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平。”
【评析】
鲁哀公问:“如何才气使百姓从命呢?”孔子答复说:“把朴重忘我的人汲引发来,把险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从命了;把险恶不正的人汲引发来,把朴重忘我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从命统治了。”
【原文】
③劝:鼓励。这里是自勉尽力的意义。
【评析】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