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孔子说:“蛮夷(文明掉队)固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祭奠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擅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奠泰山,以是孔子以为这是“僭礼”行动。此章还是议论礼的题目。
②《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当代天子祭宗庙结束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3.10 子曰:“禘①自既灌②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③。”
③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偶然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寂静厉穆。
④文献:文,指汗青文籍;献,指贤人。
【评析】
【译文】
①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当代的射礼。
【注释】
【注释】
①林放:鲁国人。
【原文】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应了孔子和儒家思惟的一个首要特性,即夸大谦逊谦逊而鄙夷无礼的、不公道的合作,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夸大谦逊谦逊,乃至于把它与合法的合作对峙起来,就会按捺人们主动进取、勇于开辟的精力,成为社会生长的品德阻力。
【评析】
②绘过后素:绘,画。素,白底。
①蛮夷:当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野蛮,贫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3.11 或问禘之说①,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②乎!”指其掌。
孔子说:“君子没有甚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③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①禘之说:“说”,实际、事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
【译文】
①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嗣。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原文】
【评析】
①禘:音dì,当代只要天子才气够停止的祭奠先人的非常昌大的典礼。
【原文】
③戚:心中哀思的意义。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过后素”中,贯穿到仁先礼后的事理,遭到孔子的奖饰。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动起束缚感化的外在情势——礼节典礼;素指施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甚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普通以为是后于仁的品德情操。孔子以为,表面的礼节典礼同内心的情操应是同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八佾》篇包含26章。本篇首要内容触及“礼”的题目,主张保护礼在轨制上、礼节上的各种规定;孔子提出“绘过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惟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品德主张。本篇重点会商如何保护“礼”的题目。
【评析】
【评析】
【译文】
【评析】
④救:挽求、劝止的意义。这里指谏止。
3.13 天孙贾①问曰:“与其媚②于奥③,宁媚于灶④,何谓也?”子曰:“不然。开罪于天⑤,无所祷也。”
【译文】
③起予者商也:起,开导。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①旅:祭名。祭奠山川为旅。当时,只要天子和诸侯才有祭奠名山大川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