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纮点头拥戴。“果能天下皆士,大同可不求而至。”
“甚么是士人?”虞翻顿了顿,给世人思虑的时候。
汉家重儒术,儒门自创建以来,没有一朝一代像汉朝如许正视儒术,不但天下郡县有黉舍,仅太学就有太门生三万人。士人之众,亘古未有。但是这么多士人却没有带来大同之世,反而带来了大乱。
世人笑笑。虽说辛毗有用心挑刺的感受,但他们也的确有如许的疑问。只要郭嘉摇着羽扇,笑而不语。孙策本来也有些疑问,一看郭嘉这副神情,俄然有所贯穿。以虞翻的聪明,他如何能够在这么首要的场合留上马脚,让别人抓住。如果有马脚,那只要一种能够:他用心留下的圈套。
“人生于世,非论智愚、贤与不肖,皆愿生于大同治世,但能实现天下大同的人唯有士。农夫黔黎虽整天辛苦,面土背天,耕桑稼穑,但他们不晓得,汲汲平生仅能温饱。士乃民之精英,他们晓得、行道、守道,若大家皆士,大道可行,天下大同可翘足而至。”
“奉孝一言中的。”虞翻顿了顿,目光炯炯。“现在士人浩繁,为何有道远窜,柔佞满朝,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这岂是大同之世应有之相?夫易道唯变,祸福相倚,君主欲得士心,当明士道。明士道者可得士人之心,得士多之利,天下大治。不明士道者虽有士而不明其心,不得其利,反得其害。何也?不明士道,士人越多,风险越大。仕进无门,处士横议,至乃结党为乱,党锢再兴,而终至于崩溃。”
“然!”此次世人没甚么踌躇,都表示附和。不管他们是不是合适士的标准,却几近都以士自居,对虞翻这类士人之心即天命的说法天然不会反对。倒是孙策内心有些惴惴。听虞翻这语气,如何感受比党人还要激进?
孙策也很猎奇。当日东海观涛,郭嘉、杨修等人都在,但他寄予但愿最大的就是虞翻。这几年,虞翻一向没有任何表示,现在俄然重提此事,想来是真的有了收成。
虞翻再次见礼。“正名之前,敢为将军说天命。”
张纮兴趣大增。“仲翔,你这四有颇是新奇。不知有何据?”
“将军明士道,行新政,建诸堂,的确是不世功业,有初创之功,但有初创之功并不即是就有天命。你刚才提及伏羲、仓颉和夫子,伏羲、仓颉长远,临时非论,夫子可未曾有天下?如果朝廷西迁关中,荀彧在关中效仿将军,推行新政。曹操在益州,曹昂在兖州,皆有效仿之举,就连袁谭在冀州也有继踵之意,莫非他们都得了天命不成?”
虞翻回身看向孙策,向孙策再施一礼。“多谢将军,启我无知,令我知昨日之非。”
有其人,有其地,再加上天命所归,不改朝换代都说不畴昔。至于与孔子并世的夫差、勾践,谁在乎他们,何况现在东吴也没有有和孙策对抗的人。
“传闻过,盛孝章的文章里提过一句。”
虞翻点点头。“请长史指教。”
虞翻停了一下。“诸位觉得然否?”
世人相对沉默,特别是站在孙策身后的杨仪最有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