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枢纽:3000年的中国 > 第六节 西南
以川西北羌族地区为例,到了民国期间,本地的自我认同闪现为:住在河道下流的人,自视为汉人,将上游的人骂作“蛮子”;而他们本身又会被更下流的人视作“蛮子”。<span class="mark" title="拜见王明珂《中原边沿:汗青影象与族群认同》第十二章《一个中原边沿的持续与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在汉人本身的汗青论述当中,所构成的对于汉与羌的界别认识,则伴跟着汉人节制地区的不竭拓展而不竭窜改。汉人的自我认识,也在与西南族群的互构过程中产生着窜改。温春来的研讨进一步发明,如许一种汉化的过程,土著精英所窜改的能够更多是文明认同,而非族群认同,他们在很多场合宣称或者假装出汉人的身份,但在内心深处仍然有着土著的认同,他们所认同的是帝国王朝及其所承认的礼俗与正统儒家思惟,而非认同于汉人的身份。<span class="mark" title="温春来:《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轨制、开辟与认同》,第309页。"> 这意味着文明认同与身份认同的分离。东亚方向的日本、越南等国,在近代初期也连续呈现这类分离。<span class="mark" title="可拜见本书第四章第三节的相干会商。">从中能够透视出儒家文明与儒家帝国的传播极限。在边沿地区方能够看出,这两种极限有着相称的不重合性,这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h3 class="j-chapter section" data-paragraphid="755f8e312e3d46738c24236a0a8141db_5">第六节 西南</h3>
不重合性的表现之一,就是西南地区在汗青上持续的自治偏向。固然帝国的统治通过改土归流深切到了西南,但本地的帝国官员也有其独立于帝国以外的好处,他们会依凭西南在地理空间上的相对独立性,而与帝国中心有某种疏离性。不管是唐宋期间的南诏、大理,还是厥后的吴三桂,中心政权对于西南的节制老是相对亏弱的,更不消说作为大西南地区核心的四川,人所熟知的“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
雪域山脉向东向南的延长,构成一系列连绵的高山,高山之间是无数的河道,此中有一些属亚洲最大的河道之列;这些山和谷的海拔都远高于中原地带,但较着低于雪域。这片地区覆盖了明天云南、贵州、广西的西部和北部以及部分四川地区,也就是凡是所说的西南地区,从地理空间上能够视作“赞米亚”<span class="mark" title="“赞米亚”地区,是从美国人类学家斯科特的著作中援引来的观点,它在藏缅语系中表示“遥远的山地人”。赞米亚地区高出了越、柬、老、泰、缅等东南亚几国,并且包含了中、印、孟加拉几国的一些遥远地区。这一地带漫衍在海拔两三百米到四千米的山地上,几近从统统方面看都是遥远的地区,阔别人丁中间,阔别经济中间,高出在八个民族国度和诸多宗教传统及宇宙观的连络带上。拜见[美]詹姆士·斯科特《回避统治的艺术:东南亚高地的无当局主义汗青》,王晓毅译,糊口·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第18页。">地区的一部分。高山大川导致了赞米亚地区地理空间的极度破裂性,也带来一系列政治与社会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