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东过封丘县北。
索水又北屈东,迳大索城南。《春秋传》曰:郑子皮劳叔向于索氏。即此城也。
斯盖荥、播、河、济,来去迳通矣。出河之济,即暗沟之上源也,济隧绝焉。故世亦或谓其故道为十字沟,自于岑造八激堤于河阴,水脉径断,故渎难寻。又南会于荥泽,然水既断,民谓其处为荥泽。《春秋》,卫侯及翟人战于荣泽,而屠懿公,宏演报命纳肝处也。有垂陇城,济渎出其北。《春秋·文公二年》,晋士谷盟于垂陇者也。京相璠曰:垂陇,郑地。今荥阳东二十里有故陇城,即此是也。
又东过冤朐县南。
济水又东南流,入阳武县,历长城,东南流,蒗{艹砀}渠出焉。
又服从县东北流。
张晏曰:泛水在济阴界,取其博爱弘大而润下也。泛水之名,因而乎在矣。河水又东北,迳定陶县南,又东北,右合黄水枝渠,渠上承黄沟。东北合河,而北注济渎也。
泽际又有沙城。城左佩济渎,《竹书编年》,梁惠成王九年,王会郑釐侯于巫沙者也。泽际有故城,世谓之水城。《史记》:秦昭王三十二年,魏冉攻魏,走芒卯,入北宅,即故居阳城也。《竹书编年》曰:惠王十三年,王及郑釐侯盟于巫沙,以释宅阳之围,还釐于郑者也。《竹书编年》,晋出公六年,齐、郑伐卫,荀瑶城宅阳。俗言水城,非矣。
又东过阳武县南。
济水又东北,迳定陶恭王陵南,汉哀帝父也。帝即位,母丁太后建平二年崩。
又东过济阳县北。
南济也。又东北,右合河水,水上承济水,于济阳县东,世谓之五丈沟。又东,迳陶丘北,《地理志》曰:《禹贡》定陶西南有陶丘。陶丘亭在南,墨子觉得釜丘也。《竹书编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王於釜丘者也。《尚书》所谓导济水自陶丘北,谓此也。菏水东北,出於定陶县,北,屈,左合氾水。氾水西分济渎,东北迳济阴郡南。《尔雅》曰:济别为濋。吕忱曰:水决复入为氾,广异名也。氾水又东,合於河渎。昔汉高祖既定天下,既帝位於定陶泛水之阳。
济水自泽东出,便是始矣。王隐曰:河泆为荥。济水受焉。故有济堤矣,为北济也。济水又东南迳釐城东。《春秋经》书:公会郑伯于时来,杜预所谓釐也。
济水又东,迳荥泽北,故荥水所都也。京相璠曰:荥泽在荥阳县东南,与济隧合。济隧上承河水于卷县北河,南迳卷县故城东,又南迳衡雍城西。《春秋左传·襄公十一年》,诸侯伐郑,西济于济隧。杜预阙其地,而曰水名也。京相璠曰:郑地也。言济水自荥泽中北流,至垣雍西,与出河之济会,南出新郑百里。
北济也,自荥泽东迳荥阳卷县之武修亭南,《春秋左传·成公十年》,郑子然盟于修泽者也,郑地矣。杜预曰:卷东有武修亭。济水又东,迳原武县故城南,《春秋》之原圃也。《穆天子传》曰:祭父自圃郑来谒(天子)。夏庚午,天子饮于洧上,乃遣祭父如圃郑,是也。王莽之原恒矣。
上曰:宜起陵于恭皇之园。遂葬定陶,贵震山东。王莽秉政,贬号丁姬,开其椁户,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灭,乃得入,烧燔椁中器物。公卿遣后辈及诸生、四夷十馀万人,筹划作具,助将作掘平共王母傅太后坟,及丁姬冢,二旬皆平。莽又周棘其处,觉得世戒云。时有群燕数千,衔土投于丁姬竁中,今其坟冢,巍然尚秀,隅阿相承,列郭数周,面开重门。南门内,夹道有崩碑二所,世尚谓之丁昭仪墓,又谓之长隧陵,盖所毁者,傅太后陵耳。丁姬宅兆,事与书违,不甚过毁,一定一如史说也。坟南,魏济阴郡治也,世谓之左城,亦名之曰葬城,盖恭王之陵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