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净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馀丈。雷赴之声,震惊山谷。摆布石壁层深,兽迹不交,隍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川效深,更加胜处也。其水历涧流飞,清泠洞观,谓之净水矣。溪曰瑶溪,又曰瑶涧。净水又南,与小瑶水合,水近出西北穷溪,东南流,注于净水。净水又东南流,吴泽陂水注之。水上承吴陂于修武县故城西北。修武,故甯也,亦曰南阳矣。马季长曰:晋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为东阳,朝歌以南至轵为南阳。故应劭《地理民风记》云:河内,殷国也,周名之为南阳。又曰:晋始启南阳。今南阳城是也。秦始皇改曰修武。
是非太行回辕之言也。碑云:鲁国孔氏,官于洛阳,因居庙下,以奉蒸尝。斯言是矣。盖孔氏因迁山下,追思圣祖,故立庙存飨耳。其犹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矣,非谓回辕于此也。邘水东南迳邘亭西。京相璠曰:又有亭在台西南三十里。今是亭在邘城东南七八里,盖京氏之谬耳,或更有之,余所不详。其水又南流,注于沁。
净水又东迳故石梁下,梁跨水上,桥石崩褫,馀基尚存。 净水又东,与仓水合。水出西北方山西仓谷,谷有仓玉珉石,故名焉。其水东南流,潜行地下,又东南复出,俗谓之雹水。东南历坶野。自朝歌以南,南暨净水,地盘平衍,据皋跨泽,悉坶野矣。《郡国志》曰:朝歌县南有牧野。《竹书编年》曰:周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诗》所谓坶野洋洋,檀车煌煌者也。有殷大夫比干冢,前有石铭,题隶云:殷大夫比干之墓。所记惟此,今已中折,不知谁所志也?太和中,高祖孝文天子南巡,亲幸其坟而加吊焉,刊石树碑,列于墓隧矣。
又东入于河。
汉建安四年,魏太祖斩之于此,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守之。兖州叛,太祖曰:惟种不弃孤。及走,太祖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汝置也。射犬平,禽之。
又东过野王县北。
沁水即少水也,或言出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三源奇注,迳泻一隍,又南会三水,历落出,摆布近溪,整齐翼注之也。
又南,五十馀里,沿流高低,步径裁通,小竹细笋,被于山渚,蒙笼富强,奇为翳薈也。
濩泽水又东南,注于沁水。
沁水出上党。涅县谒戾山。
沁水东迳野王县故城北。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太行道绝,而韩之野王降。
南过谷远县东,又南过陭氏县东。
沁水南迳石门,世谓之沁口。《魏地盘记》曰:河内郡野王县西七十里,有沁水,左迳沁水城西,附城东南流也。石门是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为魏野王典农中郎将之所造也。按其《表》云:臣孚言:臣被明诏,兴河内水利。臣既到,检行沁水,源出铜鞮山,愚笨周回,水道九百里。自太行以西,王屋以东,层岩高大。天时霖雨,众谷走水,小石漂迸,木门朽败,稻田汎滥,岁功不成。臣辄按行,去堰五里以外,方石可得数万馀枚。臣觉得累方石为门,若天久旱,增堰进水;若天霖雨,陂泽充满,则闭防断水。空渠衍涝,足以成河。云雨由人,经国之谋。暂劳永逸,圣王所许。愿陛下彪炳臣《表》,敕大司农府给野生,勿使稽延,以赞时要。臣孚言。圣旨听许,因而夹岸累石,结觉得门,用代木门枋,故石门旧有枋口之称矣。溉田顷畮之数,间关光阴之功,事见门侧石铭矣。水西有孔山。山上石穴敞开,穴内石上,有车辙牛迹。《耆旧传》云,天然成著,非人功所就也。其水南分为二水,一水南出,为朱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