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经注 > 第22章 清水(1)

我的书架

南过谷远县东,又南过陭氏县东。

沁水南迳石门,世谓之沁口。《魏地盘记》曰:河内郡野王县西七十里,有沁水,左迳沁水城西,附城东南流也。石门是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为魏野王典农中郎将之所造也。按其《表》云:臣孚言:臣被明诏,兴河内水利。臣既到,检行沁水,源出铜鞮山,愚笨周回,水道九百里。自太行以西,王屋以东,层岩高大。天时霖雨,众谷走水,小石漂迸,木门朽败,稻田汎滥,岁功不成。臣辄按行,去堰五里以外,方石可得数万馀枚。臣觉得累方石为门,若天久旱,增堰进水;若天霖雨,陂泽充满,则闭防断水。空渠衍涝,足以成河。云雨由人,经国之谋。暂劳永逸,圣王所许。愿陛下彪炳臣《表》,敕大司农府给野生,勿使稽延,以赞时要。臣孚言。圣旨听许,因而夹岸累石,结觉得门,用代木门枋,故石门旧有枋口之称矣。溉田顷畮之数,间关光阴之功,事见门侧石铭矣。水西有孔山。山上石穴敞开,穴内石上,有车辙牛迹。《耆旧传》云,天然成著,非人功所就也。其水南分为二水,一水南出,为朱沟水。

净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

净水又东,周新乐城,城在获嘉县故城东北,即汲之新中乡也。

天门山石自空,状若门焉,广三丈,高两匹,深丈馀,更无所出,世谓之天门也。

沁水又迳沁县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春秋》之少水也。京相璠曰:晋地矣,又云,少水今沁水也。沁水又东,迳沁水亭北,世谓之小沁城。沁水又东,左合小沁水。水出北山台渟渊,南流为台渟水,东南入沁水。

沁水南迳阳阿县故城西。《魏地盘记》曰:建兴郡治阳阿县。郡西四十里有沁水,南流。沁水又南,与濩泽水合,水出濩泽城西白涧岭下,东迳濩泽。《墨子》曰:舜渔濩泽。应劭曰:泽在县西北。又东迳濩泽县故城南,盖以泽氏县也。

徐广、王隐并言始皇改。瓒注《汉书》云:按韩非书,秦昭王越赵长平,西伐修武。时秦未兼天下,修武之名久矣。余按《韩诗别传》言,武王伐纣,勒兵于甯,改名甯曰修武矣。魏献子田大陆,还卒于甯,是也。汉高帝八年,封都尉魏遫为侯国。亦曰大修武,有小故称大。小修武在东,汉高与滕公济自玉门津而宿小修武者也。大陆即吴泽矣。《魏地盘记》曰: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吴泽陂,南北二十许里,东西三十里,西则长明沟入焉。水有二源。北水上承河内野王县东北界沟,分枝津为长明沟,东迳雍城南,寒泉水注之。水出雍城西北,泉流南注,迳雍城西。《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雍,文之昭也。

沁水又南,与秦川水合。水出巨峻山东,带引众溪,积以成川。又西南,迳端氏县故城东,昔韩、赵、魏分晋,迁晋君于端氏县,即此是也。其水南流入于沁水。

昔司马懿征公孙渊,还,达白屋,即于此也。其水又东南流,迳隤城北,又东南,历泽注于陂。陂水东流,谓之八光沟,而东流注于净水,谓之长清河。而东周永丰坞,有丁公泉,发于焦泉之右。次东又得焦泉,泉发于天门之左,天井固右。

东五百馀步,中有石穴西向,裁得容人,自高山东南入,径至天井,直上三匹有馀,扳蹑而升,至上平,东西二百步,南北七百步,四周崄绝,无由升陟矣。上有比邱释僧训精舍。寺有十馀僧,给养难周,多出下平,有志者居之。寺摆布杂树疏挺,有一石泉,方丈馀,净水湛然,常无增减,山居者资以给饮。北有石室二间,旧是隐者念一之所,今无人矣。泉发于北阜,南流成溪,世谓之焦泉也。

推荐阅读: 娇宠皇妃:殿下,我不约     苟在仙武,敛尸长生     红楼衙内贾宝玉     我真不想当BOSS     黄泉饺子馆     傲娇总裁盛宠妻     剑修男神打脸之路(快穿)     快穿:小主播的冤家统子     末日游戏――恐怖地狱     综武:群雄争霸,开局暴打李寒衣     [综]这个灯神有毛病     逆天萌娃:神医娘亲有空间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