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建安四年,魏太祖斩之于此,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守之。兖州叛,太祖曰:惟种不弃孤。及走,太祖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汝置也。射犬平,禽之。
沁水又南,历陭氏关,又南与骉水合。水出东北巨峻山,乘高泻浪,触石流响,世人因声以纳称。西南流注于沁。
沁水又东南,阳阿水左入焉。水北出阳阿川,南流迳建兴郡西。又东南流,迳午壁亭东,而南入山。其水沿波漱石,漰涧八丈,环涛谷转。西南流,入于沁水。
沁水即少水也,或言出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三源奇注,迳泻一隍,又南会三水,历落出,摆布近溪,整齐翼注之也。
净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
沁水又迳沁县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春秋》之少水也。京相璠曰:晋地矣,又云,少水今沁水也。沁水又东,迳沁水亭北,世谓之小沁城。沁水又东,左合小沁水。水出北山台渟渊,南流为台渟水,东南入沁水。
又东,长泉水注之,源出白鹿山,东南伏流,迳一十三里,重源濬发于邓城西北,世亦谓之重泉水也。又迳七贤祠东,摆布筠篁列植,冬夏稳定贞萋。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中散大夫谯国嵇康、晋司徒河内山涛、司徒琅琊王戎、黄门郎河外向秀、建威参军沛国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阳,结得意之游,时人号之为竹林七贤。向子期所谓山阳故居也。先人立庙于其处,庙南又有一泉,东南流注于长泉水。郭缘生《述征记》所云,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时有遗竹焉,盖谓此也。其水又南,迳邓城东,名之为邓渎,又谓之为白屋水也。
谓之清口即淇河口也,盖互受其名耳。《地理志》魏郡曰:清河水出内黄县南。内黄无净水可来,统统者惟钟是水耳。盖河徙南注,净水渎移,汇流迳绝,馀目尚存,故东川有清河之称,相嗣不竭。曹公开白沟,遏水北注,方复故渎矣。
沁水南迳阳阿县故城西。《魏地盘记》曰:建兴郡治阳阿县。郡西四十里有沁水,南流。沁水又南,与濩泽水合,水出濩泽城西白涧岭下,东迳濩泽。《墨子》曰:舜渔濩泽。应劭曰:泽在县西北。又东迳濩泽县故城南,盖以泽氏县也。
是非太行回辕之言也。碑云:鲁国孔氏,官于洛阳,因居庙下,以奉蒸尝。斯言是矣。盖孔氏因迁山下,追思圣祖,故立庙存飨耳。其犹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矣,非谓回辕于此也。邘水东南迳邘亭西。京相璠曰:又有亭在台西南三十里。今是亭在邘城东南七八里,盖京氏之谬耳,或更有之,余所不详。其水又南流,注于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