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水东南迳阳城西,石溜萦委,溯者五涉,故亦谓之五渡水。东南流入颍水。颍水迳其县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亦周公以土圭测日景处。汉成帝永始元年封赵临为侯国也。县南对箕山,山上有许由冢,尧所封也。故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有许由墓焉。山下有牵牛墟。侧颍水有犊泉,是巢父还牛处也。石上犊迹存焉。又有许由庙,碑阙尚存,是汉颍川太守朱宠所立。颍水迳其北,东与龙渊水合,其水导源龙渊,东南流迳阳城北,又东南入于颍。
东南过其县南。
洧水又东,微水注之。水出微山,东北流入于洧。洧水又东迳密县故城南,《春秋》谓之新城。《左传·僖公六年》,会诸侯伐郑,围新密,以郑不时城也。
绥水又东南流,迳上郭亭南,东南注洧。洧水又东,襄荷水注之。水出北山子节溪,亦谓之子节水,东南流注于洧。洧水又东会会沥滴泉,水出深溪之侧,泉流丈余,悬水散注。故世士以滴沥称,南流入洧水也。
县在汝水之阴,故以汝水纳称。城西有一城,故陶丘乡也,女阴郡治。城外东北隅,有旧台,翼城若丘,俗谓之女郎台,虽经颓毁,犹自广崇,上有一井。疑故陶丘乡,所未详。
今县城东门南侧,有汉密令卓茂祠。茂字子康,南阳宛人,温仁宽雅,恭而有礼。
又南过女阳县北县故城南有汝水枝流,故县得厥称矣。阚骃曰:本汝水别流,厥后干枯,号曰死汝水,故其字无水。余按汝、女乃方俗之音,故字随读改,一定一如阚氏之说,以穷通损字也。颍水又东,氵隐水注之,又东南迳博阳县故城东,城在南顿县北四十里,汉宣帝封邴吉为侯国,王莽改名乐嘉。
谷水又东流,出城东注颍。
又东南至慎县,东南入于淮。
又东迳云阳二城间,南北翼水,并非所具。
颍水又南迳颍乡城西。颍阴县故城在东北,旧许昌典农都尉治也。后改成县,魏明帝封侍中辛毗为国侯也。
迳繁昌故县北,曲蠡之繁阳亭也。《魏书?国志》曰:文帝以汉献帝延康元年,行至曲蠡,登坛受禅因而地,改元黄初,其年以颍阴之繁阳亭为繁昌县。城内有三台,时人谓之繁昌坛。坛前有二碑。昔魏文帝受禅于此,自坛而降,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故其石铭曰:遂于繁昌筑灵坛也。于后其碑六字生金,论者觉得司马金行,故曹氏六世,迁魏而事晋也。
王隐曰:阳翟,本栎也。故颍川郡治也。城西有《郭奉孝碑》。侧水有《九山祠碑》,业柏犹茂,北枕川流也。
颍水又东,五渡水注之。其水导源崈高县东北,太室东溪。县,汉武帝置,以奉太室山,俗谓之崧阳城。及春夏雨泛,水自山顶而迭相灌澍,崿流相承为二十八浦也。旸旱辍津,而石潭不耗,门路游憩者,惟得餐饮罢了,无取澡盥此中,苟不如法,必数日不豫,是以行者惮之。山下大潭周数里,而清深肃洁。水中有立石,高十余丈,广二十许步,上甚平整。缁素之士,多泛舟升陟,取畅幽情。
洧水又东,与虎牍山川合。水发南山虎牍溪,东北流入洧。洧水又东南,赤涧水注之。水出武定冈,东南流迳皇台冈下。又历冈东,东南流注于洧。
其地丘墟,井深数丈,故以名焉。又东南迳征羌县,故召陵县之安陵乡,安陵亭也。世祖建武十一年,以封中郎将来歙。歙以征定西羌功,故改名征羌也。阚骃引《战国策》,觉得秦昭王欲易地,谓此也。汝水别渎又东迳公路台北,台临水方百步,袁术所筑也。汝水别沟又东迳西门城,即南利也。汉宣帝封广陵厉王子刘昌为侯国。县北三十里有孰城,号曰北利。故渎出于二利之间,间关女阳之县,世名之死女。县取水名,故曰女阳也。又东迳南顿县故城南,又东南迳鮦阳城北,又东迳氏阝乡城北,又东迳固始县故城北,《地理志》,县,故寝也,寝丘在南,故籍丘名县矣。王莽改名之曰闰治。孙叔敖以土浸薄,取而为封,故能绵嗣。城北犹有《叔敖碑》建武二年,司空李通,又慕叔敖受邑,故光武以嘉之,改名固始。别汝又东迳蔡冈北,冈上有平阳侯相蔡昭冢。昭字叔明,周后稷之胄。冢有石阙,阙前有二碑,碑字沦碎,不成复识,羊虎倾低,殆存罢了。枝汝又东北流迳胡城南,而东历女阴县故城西北,东入颍水。颍水又东迳女阴县故城北。《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曰:高祖六年,封夏侯婴为侯国。王莽改名之曰汝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