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可分红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以“伯乐善治马”和“陶、匠善治埴、木”为例,寄喻统统从政者管理天下的端方和体例,都直接残害了事物的天然和赋性。第二部分至“贤人之过也”,对比上古期间统统都具有共同的赋性,统统都天生于天然,怒斥后代推行所谓仁、义、礼、乐,培植了人的赋性和事物的真情,并直接指出这就是“贤人之过”。余下为第三部分,持续以马为喻,进一步申明统统拘束都是对天然赋性的培植,贤人推行的所谓仁义,只能是鼓励人们“争归于利”。
“骈拇”指并合的脚指,跟旁出的歧指和附着的肉瘤一样,都是人体上多余的东西。甚么才是事物所固有的呢?那就是符合天然,适应情面的东西。倡导听凭天然,适应情面的思惟,就是本篇的中间。
为了对于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小偷而做防备筹办,必然要收紧绳结、加固插闩和锁钥,这就是普通人所说的聪明作法。但是一旦大强盗来了,就背着柜子、扛着箱子、挑着口袋快步跑了,唯恐绳结、插闩与锁钥不敷安稳哩。既然是如许,那么先前所谓的聪明作法,不就是给悍贼作好了积聚和储备吗?以是我曾试图会商这类环境,世俗所谓的聪明人,有不替悍贼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贤人,有不替不盗保卫财物的吗?
超出本体的“多余”对于一个视觉了了的人来讲,莫非不是搅乱五色、迷滥文采、绣制出青黄相间的富丽服饰而炫人眼目吗?而离朱就是如许。超出本体的“多余”对于听觉活络的人来讲,莫非不是搅乱五音、混合六律,岂不是搅混了金、石、丝、竹、黄钟、大吕的各种调子吗?而师旷就是如许。超出本体的“多余”对于倡导仁义的人来讲,莫非不是矫擢品德、闭塞真性来捞取名声、而使天下的人们争相鼓噪信守不成能做到的礼法吗?而曾参和史就是如许,超出本体的“多余”对于长于言辞的人来讲,莫非不是堆砌词采,穿凿词句、将心机驰骋于“坚白”抵赖的是非当中,而艰巨怠倦地列举无数废话去寻求长久的名誉吗?而杨朱和墨翟就是如许,以是说这些都是多余的、矫造而成的不正之法,毫不是天下的至理和正道。
全篇大抵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至“非天下之至正也”,申明聪明、仁义和辩言如同人体上的“骈拇”、“枝指”和“附赘县疣”,都是分歧适本然的多余的东西。第二部分至“使天下惑也”,着力攻讦仁义和礼乐,指出天下的至理正道,莫如“不失其性命之情”,即保持本然之真情,而“仁义”和“礼乐”却使“天下惑”。第三部分至“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进一步指出标榜仁义是乱天下的祸端,从为外物而殉身这一角度看,君子和小人都“残生损性”,因此是没有辨别的。余下为第四部分,指出统统有为都不如不为,从而说了然不为仁义也不为淫僻的社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