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我传闻,大凡天下人有三种美德:生就魁伟高大,长得标致无双,不管少小年长崇崎岖贱见到他都非常喜好,这是上等的德行;才干能够包含六合,才气足以辩白各种事物,这是中等的德行;勇武、剽悍、果断、英勇,能够聚合世人率领兵士,这是下一等的德行。大凡人们有此一种美德,足以南面称王了。现在将军同时具有了上述三种美德,你高大魁伟身长八尺二寸,面庞和双眼熠熠有光,嘴唇鲜红如同朱砂,牙齿整齐如同编贝,声音宏亮合于黄钟,但是名字却叫盗跖,我悄悄为将军感到耻辱并且以为将军不该有此恶名。将军如果成心折从我的奉劝,我将南边出使吴国越国,北边出使齐国鲁国,东边出使宋国卫国,西边出使晋国秦国,派报酬将军制作数百里的大城,建立数十万户人家的封邑,尊将军为诸侯,跟天下各国更除旧怨开启新的一页,弃置兵器疗养士卒,收养兄弟,供祭先人。这才是贤人贤士的作为,也是天下人的心愿。”
世上存在生命,乃是从暗淡中产生出来,生命一旦产生彼与此、是与非就在不断地转移而不易辩白。让我来谈谈转移和辩白,实在这本不敷以议论。固然如此,即便议论了也是不成以明瞭的。比方说,年关时大祭备有牛牲的内脏和四肢,能够别离摆设却又不成以离散团体牛牲;又比方说,游观王室的人周旋于全部宗庙,但同时又必须上厕所。像这些例子全都申明彼与此、是与非在不断地转移。请让我再进一步谈谈是非的转移和不定。这满是因为把保存看作底子,把才干看作教员。因而以如许的观点来把握是与非,便果然辩白出主要、首要的辨别;因而把自我看作是主体,并且让人把这一点当作崇高的节操,因而又用死来殉偿这一节操。像如许的人,以举用为才干,以晦迹为愚笨,以通达为光荣,以困厄为耻辱。是非、相互的不定,是当古人们的熟谙,这就跟蜩与学鸠共同耻笑大鹏那样,乃是一样的无知。
全文天然分红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人也孰能得有为哉”,持续五句发问后,列举并一一攻讦了世人对苦和乐的观点,指出向来就没有甚么真正的欢愉,所谓“至乐”也就是“无乐”。第二部分至“故止也”,写庄子老婆死时鼓盆而歌的故事,借庄子的口指出人的死生乃是气的聚合与流散,如同四时的更替。第三部分至“我又何恶焉”,指出“死生如日夜”,人只能适应这一天然窜改。第四部分至“复为人间之劳乎”,借髑髅之口写出人生活着的拘累和劳苦。第五部分至“是之谓条达而福持”,借孔子之口报告一个寓言故事,指出报酬的强求只能造下灾害,统统都得任其天然。第六部分至“予果欢乎”,指出人的死生都不敷以忧愁与欢乐。余下为第七部分,写物种的演变,这一演变的过程当然是不科学的,没有按照的,其目标在于申明万物从“机”产生,又回到“机”,人也不例外;从而照顾了首段,人生活着无所谓“至乐”,人的死与生也只是一种天然的窜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