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点点头:“有,是关于晋文公重耳的故事……”
我持续说:“东皋公、皇甫讷用遁隐回绝了报恩,渔丈人、浣纱女用悲壮回绝了报恩,他们都把不图报做到了完整。而伍子胥的知恩图报也是竭尽了尽力,正因为施恩者和受恩者都竭尽了尽力,才归纳出了如此灿艳的篇章。但物极必反,甚么事都要有个度,一样是针对于施恩与报恩的题目,也不要走入极度,不然就会是一场悲剧……”
老李凝神看着我,点点头:“嗯……”
再厥后,汗青就按人们所等候的那样持续了。伍子胥在吴国帮忙阖闾夺得了王位,阖闾又帮忙伍子胥攻入楚国,掘墓鞭尸,报仇雪耻。伍子胥此时已是吴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了,因而他开端报恩。伍子胥率军围攻郑国,郑国垂危,郑定公宣示:能退吴者,不吝上赏。谁知此时渔丈人之子恰在郑国,持桡径至吴军大营面见伍子胥,伍子胥本日命令,得救而去。郑定公大喜,封渔丈人之子以百里之地。应当说伍子胥算是对渔丈人报恩了。他又路过濑水投令媛于水下,适遇浣纱女之母在水傍抽泣,问明启事后,军士从水下取金交给浣纱女老母资其安度余生。应当说伍子胥算是对浣纱女也报恩了。伍子胥回军时特地从昭关颠末,遍寻东皋公和皇甫讷,但都已无踪无迹,阔别此地了……”
晋文公是一个有恩必报之人。他带领军队搜山,必然要好好酬谢介子推,介子推则背着母亲在山中到处躲藏,就是不让你找到。晋文公越是找不到就越要找到,介子推是你越要找我,我就越不让你找到。几天今后,晋文公想出了一个绝招,放火烧山,介子推是孝子,他怕伤着母亲,必然从山里出来。大火烧了三天,成果是介子推母子相抱,死于枯柳之下……”
老李听到这里,插话说:“这事我如何听起来感觉又好气,又好笑,一个为了报恩而逼死了仇人,一个为了别报恩而害死了母亲和本身,两小我真是闹出了一场荒唐的悲剧。明显是一件大功德,可最后却落下了这么一个结局……”
看老李兴趣很浓,我就持续说:“伍子胥与东皋公、皇甫讷、渔丈人、浣纱女四人可都是萍水相逢呀!但对伍子胥的帮忙,却都是大恩,此中东皋公、皇甫讷、渔丈人是楚国人,浣纱女是吴国人,东皋公、皇甫讷是隐士,是学者,用我们明天的话来讲是知识分子,是受太高档教诲的人,而渔丈人和浣纱女则是社会最底层的浅显百姓。他们国域分歧,性别分歧,文明分歧,身份分歧,但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品德,那就是施恩不图报……
老李看看手里的鱼竿,又看着我:“呵呵……不在鱼,但是也不在山川之间也……”
我晓得本身想要达到的目标达到了,我说这番话,不希冀立即能窜改老李的思惟形式,但是,我但愿能对他有所震惊,毕竟,他是一个有丰富人生经历和经历的人,很多事,无需点破,贰内心应当有所感悟。窜改一小我的行动轻易吗,但是,要想窜改一小我的思惟,是需求过程的,绝对不会一蹴而就的,特别是老李如许思惟成熟心态稳定的人。我不晓得本身能窜改老李多少,但是,我必须尽本身能做到的尽力。
当然,如果此时介子推真是不肯见晋文公或者是不肯进朝庭,那么也应当给重耳写一封信,就算出于规矩吧,把本身的实在设法说得明显白白,他应当有这个才气,或托一些朋友帮忙表达让晋文公成全他的心愿,不管行不可,只要他做了,介子推就应当是施恩不图报的典范了。再说晋文公,如果内心实在不忍,那就把介子推隐居的山封给他,也就算是知恩图报了,两边都对劲,隽誉双歉收,可他们恰好都没有如许做,两个‘一根轴’碰到了一起,因而火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