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上了年纪,打也打不动文若了,只得靠在墙头,大口喘气。文若知母亲不会持续殴打,赶紧将壶中热水沏满,奉给母亲杨氏。
陈卿嗣听后,细细打量着文若稍带醉意的稚嫩面庞,悄悄点头,笑道:“曲大人说你远胜当年为父之时,由此看来,果不其然。”
“那你是想让长史府高低死于非命?啊?为父嘱托之事,重于泰山,你若不从,为父死不瞑目。”陈卿嗣面无赤色,见文如有所害怕,冷冷道:“好了,丑时已过,去给你母亲存候吧。”
“且慢!”杨氏拽着文若双手,恐怕文若在夜里迷了路,走丢似的,焦心抚望着面前坚固有力的血肉之躯,泪水在眼圈里滚滚打转。
“本日你方且带依墨去都护府向曲大人施礼,午后便回府来,不准偷懒,去书房读书。”
读完这第一封信,文若看了眼父亲神采无大窜改,屏气凝神,拆开第二封。文若细读后,不由大惊,这信的内容竟与第一封信函内容大抵相仿,同是请父亲明夜将府兵集结,以防城外蛮夷动乱,只不过这落款之名却变成了监军甘锰。
杨氏听后,肝火渐消,问道:“你我有约,一日不读书,就要受得木杖。”
文若不再迷惑,悄悄出了祠堂。新阳东升,已是寅时,待文若走回婚房,轻推开门,光芒煦暖,房中还是一片红晕烂漫,依墨正熟睡于榻。文若走近望去,依墨身姿绰约,婉若一把柔情万斛的油纸伞,倒映于碧波万顷的江湖之上。文若不由心生垂怜,不能自已,躺在塌上,将依墨悄悄揽入怀中,贴耳细语道:“一日伉俪,百日恩泽,不能与夫人尽享新婚共枕之欢,甚是忸捏,待文若将父亲所托之事办好,定当与夫人生儿育女,共剪花烛,只盼夫人明日逢凶化吉,能躲过此劫。”
说罢,文若悄悄将依墨揽下,余光却见依墨听懂似的,害羞一笑,翻身睡了,文若心中感慨万千,吻了依墨,取出行李川资,轻扣上门,拜见母亲去了。
见文若哭嚎不止,常日话语刻薄的陈卿嗣也心软下来,自哀道:“为父本是中土之人,自幼多舛,被迫迁徙岭南,能在这山穷水恶之地活过四十,已是满足,儿不必难过。为父三十初为官,十年苦寒,频频升迁,四十岁便升至四品长史,现在儿已立室发愤,为父如此平生,也不徒然,只是心有遗憾。为父当年愧于西宁王佑,自知不久于人间,此番心愿,就交于你来替父美满。”
“儿长大了,毕竟是要分开母亲,娘并难过,也但愿儿能出去闯荡一番,阔别此处。”
文若一听,深谙这姜还是老的辣,说道:“请父亲见教。”
“策画者,不虑胜,先虑败。”
“女民气,海底针,儿不善巧舌,自知不敌,依墨既已嫁入我府,今后我定会竭尽尽力,好生待她,不孤负父亲大人期冀。”
此时的陈卿嗣已无昔日朝廷命官之锋芒,贰内心明白,如果现在不能横下心来,压服文若拜别,本身找不出任何两权的妥当之法。无法下,已是即将朽木的陈卿嗣深沉地望着本身从未宠嬖过的儿子,茫然的神采中难掩凄楚和坚固。对于长史府,对于这个家,陈卿嗣能做的只能如此,他多但愿本身能再活两年,只要两年,将儿子宦途铺满,抱得重孙一二,就足以笑傲地府之下,再无半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