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崇圣字
唐天宝之季,杨国忠以右相兼吏部尚书,大集选人注拟于私第。故事,注官讫,过门下侍中、给事中,国忠呼左相陈希烈于座隅,[时改侍中为左相。]给事中在列,曰:“既对注矣,过门下了矣。”吏部侍郎二人与郎官同咨事,趋走于前,国忠夸谓诸妹曰:“两个紫袍主事何如?”史策书此,以见国忠颛政舞权也。然犹令侍中、给事同坐,以明非矫。若蔡京之盗弄威柄,则又过之。政和中,以太师领三费事,得治事于家。弟卞以开府在经筵,尝挟所亲将仕郎吴说往见,坐于便室,设一卓,陈笔砚,置玉版纸阔三寸者数十片于上。卞言常州传授或人之淹滞。曰:“自初落第作教官,今已朝奉郎,尚未脱故职。”京问:“何故处之?”卞曰:“须与一提学。”京取一纸,书其姓名及提举学事字而缺其路分。顾曰:“要何地?”卞曰:“其家极贫,非得俸入优厚处不成。”因而书“河北西路”字,付老兵持出。俄别有一兵赍一双缄及紫匣来,乃福建转运判官直龙图阁郑可简,以新茶献。即便可漏上书“秘撰运副”四字授之。卞方语及吴说曰:“是安中司谏之子,颇能自主。且王逢原外孙,与舒王夫人姻眷,其母老,欲求一见阙省局。”京问:“吴曾踏逐得未?”对曰:“打套局适阙。”又书一纸支出。少顷,卞目吴使先退。吴之从姊嫁门下侍郎薛昂,因馆其家,才还舍,具以告昂,叹所见除目之敏捷。昂曰:“此三者已节次书黄矣。”始知国忠犹落第二义也。
唐世符帖文书,今存者亦少,隆兴府城内总持寺有一碑,其前一纸,乾符三年,洪州都督府牒僧仲暹;次一纸,中和五年,监军使帖僧神遇;第三纸,光启三年十一月,中书门下牒江西察看使。厥后列衔者二十四人,曰: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平章事杜逊能,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平章事孔纬,而后检校左仆射一人,检校司空二人,检校司徒八人,检校太保三人,检校太傅一人。检校太尉三人,检校太师一人,皆带平章事著姓,太保兼侍中昭度不书韦字。检校太师兼侍中一人,太师兼中书令一人,皆不著姓,舍杜、孔、韦三正相以外,余皆小书使字。盖使相也。后又有节度使钟传两牒,书画端劲有法,如士人札翰,今时台省吏文不能及也。嘉祐二年,雒阳人职方员外郎李上交来豫章东湖,见所藏真迹,为辨之云:二十一人者,乃张浚、朱玫、李福、李可举、李罕之、陈敬瑄、王处存、王徽、曹诚、李匡威、李茂贞、王重荣、杨守亮、王镕、乐彦祯、朱全忠、张全义、拓跋思恭、时溥、王铎、高骈也。而注云:“见僖宗纪及实录。”以予考之,自三相及拓跋、乐彦祯、时溥、张浚、朱全忠、李茂贞诸人外,如李克用、朱瑄、王行瑜皆是时使相。不该缺,而朱玫、王铎、王重荣、李福皆已死,所谓太师中书令者,史策不载,唯陈敬瑄检校此官而兼中令,最后者其是欤?他皆不复可究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