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寒者 建中填 气度大寒,痛呕不能饮食,寒气上冲,有头足,不成触近,宜大建中汤主之。上中二焦,为寒邪所痹,故以参姜启上焦之阳,合饴糖以建立中气,而又加椒性之下行,降逆上之气,复下焦之阳,为补药主方。
病中良 勿过分 子和之法,实症自不成废,然亦宜中病而即止;若过分,则元气随邪气而俱散,挽无及矣。
若河间 专主火 金・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事迹俱详《金史・方技传》。主火之说,始自河间。
湿热伤 赤白痢 王损庵论痢,专主湿热。其症里急后重,腹痛,欲便不便,脓血秽浊,或白或赤,或赤白相半。
中心健 四旁如 喻嘉言云∶执中心以运四旁,千古格言。
痨损积 内撞鸣 痨伤、咳嗽,主乎内也。二者不治,至于咳嗽失音,是金破不鸣矣。
一虫痛 乌梅丸 虫痛,时痛时止,唇舌上有白花点,得食愈痛。虫为厥阴风木之化,宜乌梅丸。
乏火化 属虚寒 王太仆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此症属中焦、下焦火衰无疑。
湿胜热 白痢坠 湿,阴邪也。湿胜于热,则伤胃之气分而为白痢。赤白相半,则为气血两伤。
桂葛投 鼓邪出 时医有发汗之戒,以其无外证而妄汗之也。若头痛、发热、恶寒,有汗宜用桂枝汤法,无汗宜用葛根汤法,鼓邪外出,然后治其痢。
若虚胀 且迟疑 细心诊视,勿轻下药。
知实肿 萝枳商 知者,真知其病情,而无两可之见。丁壮肿病,骤起脉实者,加萝卜子、枳实之类。
一二方 奇而妥 如六一散、防风通圣散之类,皆奇而不离于正也。
胃脘闭 谷食难 胃脘干枯闭小,水饮可行,食品难下。
又胸痹 非偶尔 胸膺之上,人身之太空也。宗气积于此,非偶尔也。
士材说 守其常 李中梓,号士材,国朝人也。着《医宗必读》《士材三书》。虽曰浅率,倒是守常,初学人所不废也。
平冲逆 泄奔豚 冲气上逆,宜小半夏加茯苓汤以降之。奔豚症初起,脐下动气,久则上逆冲心,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安之。
太仆注 慎勿忘 王太仆消阴制阳等注,千古不刊之论。赵养葵遵之,以八味丸益火之源,六味丸壮水之主,久疟多以此法收功。
五皮饮 元化方 以皮治皮,不伤中气。方出华元化《中藏经》。
医学源流第一
推至理 冲脉干 张石顽云∶膈咽之间,交通之气不得降者,皆冲脉上行,逆气所作也。
红紫色 郑卫音 间色乱正,靡音忘倦。
医之始 本岐黄 黄,黄帝也;岐,岐伯也。君臣问答,以明经络、脏腑、运气、医治之原,所觉得医之祖。虽《神农本经》在黄帝之前,而神明用药之理,仍始于《内经》也。
兼喘促 真武汤 肿甚、小便倒霉、气喘、尺脉虚者,宜真武汤暖土行水。间用桂苓甘术汤化太阳之气,守服十余剂;继用导水茯苓汤二剂愈。古人只重加味肾气丸,而不知其补助阴气,反益水邪,不成轻服也。
单寒牝 理中匡 单寒无热名曰牝疟,宜附子理中汤加柴胡治之。
单热瘅 白虎详 单热无寒,名曰∶瘅疟;或先热后寒,名曰∶热疟,俱宜以白虎汤,加桂枝治之。时医以六味汤加柴胡、芍药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