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症第六
虚痨第三
芍药汤 热盛饵 芍药汤调气行血,虽为初痢之总方,究竟宜于热症。
抢救先 柔润次 柔润熄风,为治中风之秘法。喻嘉言加味六君子汤、资寿解语汤甚妙。
胀为病 辨实虚 胀者,胀之于内也。虚胀误攻则坏,实胀误补则增。
参竺典 大地理单腹胀 实难除 四肢不肿而腹大如鼓。
启膈饮 理普通 启膈饮亦是和胃养阴之意。但此方泄肺气之郁,彼方救肾水之枯,一阴一阳,宜择用之。
时贤法 左归餐 赵养葵用大剂六味汤主之。高鼓峰仿赵养葵之法以六味加生地、当归主之。杨乘六用左归饮去茯苓,加当归、生地。以左归饮中有甘草引入阳明,展开胃阴。去茯苓者,恐其旁流入坎,不如专顾阳明之速效也。
外台继 重医林 唐・王焘着《外台机密》四十卷,分一千一百四门,论宗巢氏,方多秘传,为医门之类书。
温肌腠 外清闲 血之流溢,半散于脉外而充肌腠外相。
青龙辈 撤其藩 此方解表,兼能利水,治表里合邪,以两撤之。
中风第二
真武剂 治其源 经云∶其标在肺,其本在肾。真武汤为治喘之源也。
人百病 首中风 《内经》云∶风为百病之长也。昔医云∶中脏多滞九窍,有唇缓、失音、耳聋、目瞀、鼻塞、便难之症;中腑多着四肢;中经则口眼 斜;中血脉则半身不遂。
水肿病 有阴阳 肿,皮肤肿大。初起目下无形如卧蚕,后渐及于一身,按之即起为水肿,按之陷而不起为气肿。景岳以即起为气,不起为水,究之气行水即行,水滞气亦滞,能够分,能够不必分也。只以阴水,阳水为别离。
红紫色 郑卫音 间色乱正,靡音忘倦。
薯蓣丸 民风弭 《金匮》薯蓣丸。自注云∶治虚痨诸不敷,民风百疾。
六食痛 平胃煎 食积而痛,嗳腐吞酸,其痛有一条扛起者,宜平胃散,加山查、谷芽主之,伤酒,再加葛根三钱、砂仁一钱。然新伤吐之、久伤下之为正法。
虚喘者 补而温 虚喘气促,不能持续,脉虚细有力,温补二字宜串看。有以温为补者,有以补为温者,切不成走于贞元一起,留滞痰涎也。
六经辨 圣道彰 《内经》详于针灸,至伊芳尹有汤液治病之法,扁鹊、仓公因之。仲师出而杂病伤寒专以方药为治,其方俱本来于神农、黄帝相传之经方,而集其大成。
凉泻法 令瘀销 火势盛,脉洪有力,寒凉之剂原不成废。但古人于血症,每用藕节、黑栀、白芨、旧墨之类以止涩之,致留瘀不散,觉得咳嗽虚痨之基。《金匮》泻心汤,大黄倍于芩连,为寒以行瘀法。柏叶汤治吐不止,为温以行瘀法。二方为一温一寒之对子。
难经出 更洋洋 洋洋,昌大也。《难经》八十一章,多阐发《内经》之旨,以补《内经》所未言,即间有与《内经》分歧者,当时去古未远,别有考据也。秦越人,号扁鹊,战国人,着《难经》。
诊脉法 濒湖昂 明・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着《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杂收诸说,反乱《神农本经》之旨。卷末刻《脉学》颇佳,今医多宗之。
本冲任 中溉浇 血之流溢,半随冲任而行于经络。
二神方 能起死 尤在泾云∶民风不去,则足以贼正气而发展不荣,以薯蓣丸为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