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二钱五分,汤泡) 人参(一钱五分) 大枣(五枚) 生姜(三钱,切片)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痢症方
此方古人用之屡效,以其大能暖水藏也,服此丸更以调补气血药助之,不为峻也。
六安煎(景岳) 治外感咳嗽。
附隔食体例∶《人镜经》曰∶《内经》云∶三阳结谓之隔。盖足太阳膀胱经,水道不可;手太阳小肠经,津液干枯;足阳明胃经,燥粪结聚。以是饮食拒而不入,纵入太仓,还出喉咙。夫肠胃一日一便,乃常度也。今五七日不便,陈物不去,新物不纳,宜用三一承气汤节次下之,后用脂麻饮啜之。陈腐去而肠胃洁, 瘕尽而营卫昌,饮食自进矣。
栝蒌薤白白酒汤(《金匮》) 治胸痹喘气咳唾,胸背痛,寸沉迟,关上小紧。
虚汗自出,故不消麻黄以散之,只用防己以驱之。服后身如虫行及腰下如冰如此,皆湿下行之征也,然非 、术、甘草,焉能使卫气复振,而驱湿下行哉!越婢汤(《金匮》) 治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
按∶干姜宜减半。
方见《隔食》加麦冬三钱为君,附子一钱为使,再调入竹沥五钱,生姜汁二钱,以行经络之痰,久服自愈。
二陈汤 痰饮通剂。
中风方
杏子汤 脉浮者为风水,发其汗即已。方阙,或云即甘草麻黄汤加杏仁。
熟地 远志 山茱肉 巴戟天 石斛 石菖蒲 五味子 肉苁蓉(洗) 肉桂 麦冬 附子茯苓(各三钱)加薄荷叶七叶,水二杯,煎八分服。此体例在轻煎,不令诸药之味尽出。其性浓厚,以镇诸逆;其气味轻清,速走诸窍也。
甘草(一钱) 浓朴(一钱五分) 扁豆(二钱) 香薷(四钱)水二杯,煎八分,冷服或温服。泻利,加茯苓、白术;呕吐,加半夏;暑气发搐,加羌活、秦艽。
一物瓜蒂汤(《金匮》)瓜蒂(二十个)水二杯,煎八分服。
麻黄附子汤麻黄(三钱) 炙草(二钱) 附子(一钱)水二杯,先煮麻黄至一杯半,去沫,入诸药煎七分温服,日作三服。此即麻黄附子甘草汤,分两略异。即以温经散寒之法,变成温经利水之妙。
水肿方
小青龙汤 治统统咳嗽。方见《伤寒》。方中随寒热真假加减。唯细辛、干姜、五味三药不去,读《金匮》者自知。
越婢加术汤(《金匮》) 里水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按里水当是皮水笔误也。或水在皮里,即皮水之重者,亦未可知。
乌梅丸 治虫痛。
菊花(四两) 白术 防风(各一两) 桔梗(八钱) 细辛 茯苓 牡蛎 人参 矾石 当归川芎 干姜 桂枝(各三钱) 黄芩(五钱)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约有八分,余每用一钱五分,日二服,温酒调服。忌统统鱼肉、大蒜,宜常冷食,六旬日止,热即下矣。
补骨脂(四两,酒炒) 肉豆蔻(面煨,去油) 吴茱萸(泡) 五味(炒,各二两)用红枣五两,生姜五两,同煮。去姜,将枣去皮核捣烂为丸,如桐子大。每日五更服三钱,临卧服三钱,米汤下。加白术、附子、罂粟、人参更效。
启隔饮(《心悟》) 治食入即吐。
当归(七钱五分) 生姜(一两二钱五分) 羊肉(四两,去筋膜,用药戥秤方准)水五杯,煎取二杯,温服一杯,一日两服。若寒多者,加生姜五钱;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五钱,白术二钱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