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灰(半斤) 滑石(一斤)为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研末,每服三钱,井花水下,或灯草汤下。
炙甘草汤(《金匮》) 肺燥、肺痿、咽痛、脉代等证。
蒲灰散(《金匮》) 厥而为皮水者,此主之。肿甚而溃之逆证,厥之为言逆也。
二陈汤方见《中风》。
十枣汤方见《亲信痛》。
黄 桂枝芍药苦酒汤(《金匮》) 治身材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出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风水脉浮,黄汗脉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毛孔入得之。(水气从毛孔入而伤其心,故水火相侵而色黄,水气搏结,而脉沉也。凡看书宜活看,此证亦有从酒后汗出当风而至者,虽无外水,而所出之汗,因风内返亦是水。凡脾胃受湿,湿久生热,湿热交蒸而成黄色,皆能够汗出。入水之意,悟之!)黄 (五钱) 芍药 桂枝(各三钱)苦酒一杯半,水一杯,煎八分,温服。把稳烦,至六七日乃解。(汗出于心,苦酒止之太急,故心烦。至六七日,正复而邪自退也。)桂枝加黄 汤(《金匮》)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盗汗出。汗已反发热,久久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倒霉(以上皆黄汗之变证、师备拟之,以立治法。兹因集隘,不能全录,只辑其要)。此为黄汗。(言变证虽多,而其源总由水气悲伤而至。结此一句,见治法不离其宗。)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钱) 甘草(炙) 黄 (各二钱) 大枣(四枚)水三杯,煮八分,温服。斯须啜热粥一杯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大黄(非常,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漆(二两) 干地黄(十两) 虻虫(一升) 水蛭(一百个) 蛴螬(一升) 虫(半升)上十二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愚按∶以搜血之品,为补血之用,仿于《内经》四乌 骨一 茹丸。张路玉以此丸药料及鲍鱼入绒毛鸡腹内,黄酒、童便煮烂,汁干,将鸡去骨取肉,同诸药悬火上烘干为末,加炼蜜为丸。每服二钱,以黄酒送下,日三服。代 虫丸甚妥。
小柴胡汤 统统疟病俱治。
小青龙汤 治统统咳嗽。方见《伤寒》。方中随寒热真假加减。唯细辛、干姜、五味三药不去,读《金匮》者自知。
水行于皮中也。其脉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曰不恶风者,不兼风也。曰其腹如鼓者,外有胀形内不坚满也。曰不渴者,病不在内也。曰当发其汗者,以水在皮宜汗也。
蛇含石(大者,三两,以新铁铫盛,入炭火中烧石与铫子普通红,用钳取石,倾入醋中,候冷取出,研极细) 禹余粮石(三两) 真针砂(五两,先以水淘净炒干,入余粮一处,用米醋二升,就铫内煮醋干为度,后用铫。并药入炭中,烧红钳出,倾药净砖地上,候冷研细。)以三物为主。其次量人真假,入下项。治水妙在转输,此方三物,既非大戟、甘遂、芫花之比,又有下项药搀扶,故虚人白叟亦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