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方

侯氏黑散(《金匮》)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敷者。《外台》治风癫。

熟地(四两) 云茯苓(三两) 肉桂 牛膝 丹皮 山药 泽泻 车前子 山茱萸(各二两) 附子(五钱)研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灯草汤送下,一日两服。以两为钱,水煎服,名加减《金匮》肾气汤,但附子必倍用方效。加川椒目一钱五分,巴戟天二钱,治脚面肿。

白芍 当归(各二钱半) 黄连 黄芩(各一钱二分) 桂(四分) 槟榔(一钱) 木香(六分) 甘草(四分) 大黄(一钱,虚人不消) 浓朴(一钱,炙) 枳壳(一钱) 青皮(五分)水二杯,煎八分,温服。小便倒霉,加滑石、泽泻;滞涩难出,虚者,倍归、芍,实者,倍大黄;红痢,加川芎、桃仁。

泄泻方

禹余粮丸(《三因》) 治十肿水气,脚膝肿,上气喘急,小便倒霉,但是水气,悉皆主之(许学士及丹溪皆云此方治臌胀之要药)。

三生饮 治北风中脏,四肢厥冷,痰涎上涌。

香附(二钱,制研) 紫苏叶(三钱) 陈皮 甘草(各一钱)加生姜五片,水二杯,煎八分服。肉痛,加元胡二钱,酒一盏。

俗传中风方 风症以攻痰为大戒,凡人将死之顷,皆痰声漉漉,不独中风一症。元阳无主,一身之津血俱化为痰,欲攻尽其痰,是欲攻尽其津血也。故录此觉得戒。

水行于皮中也。其脉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曰不恶风者,不兼风也。曰其腹如鼓者,外有胀形内不坚满也。曰不渴者,病不在内也。曰当发其汗者,以水在皮宜汗也。

麻黄人参芍药汤(东垣) 治吐血外感寒邪,内虚蕴热。

栝蒌(连皮子捣,五钱) 薤白(如干者用,三钱,生者用六钱)白酒三杯,煎八分服。加半夏二钱,名栝蒌薤白半夏汤,治胸痹不得卧,肉痛彻背。

清暑益气汤(东垣)炙 (一钱五分) 人参 白术 苍术 青皮 陈皮 麦冬 猪苓 黄柏(各五分) 干葛泽泻(各二钱) 神曲(八分) 炙草 五味(各三分) 升麻(三分) 归身(三分)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杯,煎七分服。

火线止汗,是治黄汗之正病法。此方令微汗,是治黄汗之变症法。

巴豆(六枚,每枚分作两片) 牙皂(三钱,切) 明矾(一两)先将矾化开,却入二味搅匀,待矾枯为末,每用三分吹喉中。痰盛者灯芯汤下五分,在喉即吐,在膈即下。

防风 附子 天麻 枣仁(各二钱) 羚角 肉桂(各八分) 羌活 甘草(各五分)水二杯,煎八分,入竹沥五钱,姜汁二钱五分服。

干姜(一钱,炒) 甘草(八分,炒) 杏仁(去皮尖,六分,炒) 肉桂(六分)共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杯,煎七分服。如烦躁,井花水调下一钱。

小柴胡汤 统统疟病俱治。

贞元饮(景岳) 阴血为阳气之按照归,血虚则气无所按照,时或微喘,妇人血海常虚,多有此症。景岳方意在济之缓之四字。济之以归、地,缓之以甘草,很成心义。古人加紫石英、黑铅之重镇,则失缓之之义;加沉香、白芥子之辛香,则失济之之义矣。且此方非为元气奔脱而设,时医每遇大喘之症,必以此方大剂与服。气升则火升,偶得濡润之药,气亦渐平一晌,旋而阴柔之性与饮水混为一家,则胸膈间纯是阴霾之气,其人瞬息归阴矣。吾乡潘市医倡此法以局人神智,无一人悟及,诚可悔恨!熟地黄(五七钱或一二两) 当归身(三四钱) 炙草(一二三钱)水三四杯,煎八分服。

推荐阅读: 最强小村医     我有一缕仙灵气     定南王     姑娘好心机     极品帝王     从火凤凰开始的特种兵     万界最牛群主     大道凌天     最美时光爱上你     武神狂飙     极品透视小保安     三国之蜀汉再起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