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这一定不是我写的文(修真) > 第61章
世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第六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驰骋畋猎,令民气发疯;
抟(tuán)气致柔,能婴儿乎?
《品德经》提出了“有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汗青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唐朝)的治国方略。这类思惟在经济上能够减缓群众的一些压力,对初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必然感化。汗青上《品德经》注者如云,乃至有几位天子都为其作注。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译《品德经》为梵文,传入东天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亲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请《老子经》及老子“天尊像”返国,对日本社会生长产生过影响。《品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创建了玄门,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文》,自此成为玄门的根基典范。
故处置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第九章
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成开;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不自伐,故有功;
是以贤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二十二章
篇37章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是以贤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虚而不平,动而愈出。
贤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金玉合座,莫之能守。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保此道者不欲盈。
朴散则为器,贤人用之,则为官长。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第二十五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惚兮恍兮,此中有象;
故有之觉得利,无之觉得用。
窈兮冥兮,此中有精;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
第六十八章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厥后。
《楚简老子品德经》窦中亮
第十七章
涣兮其若凌释;
致虚极,守静笃(dǔ)。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老子德道经译注》在扩大浏览内里。 【此为正宗】
第一章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古之善为士者,奥妙玄通,深不成识。
第五章
其次,亲而誉之;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不自矜(jīn),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绳绳兮不成名,复归于无物。
第二十六章
善行无辙(zhé)迹;
可贵之货,令人行妨(fáng)。
不见可欲,使民气稳定。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是以贤人处有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老子泥像
此三者,不成致诘( jié),故混而为一。
第二十四章
混兮其若浊。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於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