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这一定不是我写的文(修真) > 第61章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篇37章
其次,亲而誉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dùn)沌(dùn)兮!
夫唯不成识,故强为之容: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品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讲授说,是玄门根基教义的首要构成之一,被玄门视为首要典范。其作者老子也被玄门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品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以是应当说玄门吸纳了道家思惟,道家思惟完美了玄门。
自矜者不长。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天长地久。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埏(shān)埴觉得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致虚极,守静笃(dǔ)。
《品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敷,淡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抵从天人合一之态度解缆,穷究作为六合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天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天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知名无形,先于六合鬼神,而为六合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六合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示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底子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有为本,“有生于无”。贤人体道之无,法道之天然有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偶然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有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兵器,离争斗,不尚贤,不贵可贵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谦真假腹,无知无欲,则有为而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晓得者守雌抱朴,让步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荏弱胜刚烈。
上善若水。
第二十章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第十五章
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世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犹兮若畏四邻;
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不自见,故明;
恍兮惚兮,此中有物。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整天。
(传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在汉朝为避文帝(刘恒)的讳,才改“恒”为“常”。)
五味令人丁爽;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荒兮,其未央哉!
第二十六章
为有为,则无不治。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厥后。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傫(lěi)傫(lěi)兮,若无所归。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希言,天然。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第八章
第十九章
俨兮其若客;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