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哲学简史 > 第17章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2)

我的书架

政治学说

但是,贤人的“愚”,果然同孩子的“愚”、浅显人的“愚”完整一样吗?贤人的愚是一个自发的涵养过程的成果。它比知识更高;比知识更多,而不是更少。中国有一句成语:大智若愚。贤人的“愚”是大智,不是孩子和浅显人的“愚”。后一类的“愚”是天然的产品,而贤人的“愚”则是精力的缔造。二者有极大的分歧,但是道家仿佛在有些处所混合了二者。在会商庄子哲学时,这一点就看得更清楚。

孩子只要有限的知识和欲望,他们间隔原有的“德”还不远。他们的浑厚和天真,是每小我都该当尽能够保持的特性。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二十八章)又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五十五章)因为孩子的糊口靠近于抱负的糊口,以是圣王喜好他的群众都像小孩子。老子说:“贤人皆孩之。”(第四十九章)他“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第六十五章)。

或可问:假定有一物,到了极度,走向背面,“极度”一词是甚么意义?任何事物的生长,是不是有一个绝对的边界,超越了它就是到了极度?在《老子》中没有问如许的题目,因此也没有做出答复。但是如果真要问如许的题目,我想老子会答复说,划不出如许的绝对边界,能够合适统统事物,统统环境。

这都是事物窜改所遵守的规律。老子把它们叫做“常”。他说:“知常曰明。”(第十六章)又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十六章)

圣王起首要消弭乱天下的统统本源。然后,他就有为而治。有为,而无不为。《老子》中说:“我有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愚”在这里的意义是浑厚和天真。贤人不但但愿他的群众愚,并且但愿他本身也愚。老子说:“我愚人之心也哉!”(第二十章)道家说的“愚”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个大长处。

就人类活动而论,一小我进步的极限是相对于他的主观感受和客观环境而存在的。以艾萨克・牛顿为例,他感遭到,他对于宇宙的知识与全部宇宙比拟,的确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统统的对于海的知识。牛顿有如许的感受,以是固然他在物理学中已经获得巨大的成绩,他的学问间隔进步的极限仍然很远。但是,如果有一个门生,方才学完物理教科书,就感遭到凡是科学要晓得的他都已经晓得了,他的学问就必然不会有所进步,并且必然要反而反退。老子奉告我们:“繁华而骄,自遗其咎。”(第九章)骄,是人进步到了极度边界的标记。骄,是人应当制止的第一件事。

老子又一样夸大弃智。知识本身也是欲望的工具。它也令人能够对于欲望的工具晓得很多些,以此作为手腕去获得这些工具。它既是欲望的仆人,又是欲望的奴婢。跟着知识的增加,人们就不再安于满足、知止的职位了。以是《老子》中说:“慧智出,有大伪。”(第十八章)

由以上学说老子归纳出他的政治学说。道家同意儒家的说法:抱负的国度是有圣报酬元首的国度。只要贤人能够治国,应当治国。但是两家也有分歧,照儒家说,贤人一旦为王,他该当为群众做很多事情;而照道家说,圣王的职责是不做事,该当完整有为。道家的来由是,天下大乱,不是因为有很多事情还没有做,而是因为已经做的事情太多了。《老子》中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度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律滋彰,盗贼多有。”(第五十七章)

推荐阅读: 护花使者逍遥游     神探之王     许我一生还你一世     狐媚     极品大地主     路尽是归途     全民诸天轮回     最强战神系统     昭昭大明     天定娇女     洛梵     美人蚀骨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