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哲学简史 > 第17章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2)

我的书架

因而圣王的第一个行动就是拔除这统统。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十九章)又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可贵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气稳定。是以贤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第三章)

老子又一样夸大弃智。知识本身也是欲望的工具。它也令人能够对于欲望的工具晓得很多些,以此作为手腕去获得这些工具。它既是欲望的仆人,又是欲望的奴婢。跟着知识的增加,人们就不再安于满足、知止的职位了。以是《老子》中说:“慧智出,有大伪。”(第十八章)

报酬、肆意,都与天然、自发相反。老子以为,道生万物。在这个生的过程中,每个个别事物都从遍及的道获得一些东西,这就是“德”。“德”意指power(力)或virtue(德)。“德”可以是品德的,也能够是非品德的,一物天然地是甚么,就是它的德。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第五十一章)这是因为,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德是万物之所以是万物者。

统统这些学说,都能够从“反者道之动”这个总学说归纳出来。闻名的道家学说“有为”,也能够从这个总学说归纳出来。“有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是完整无所作为,它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背天然地肆意地为。

老子还说:“大成若缺,其用必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四十五章)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这说了然公例的第二点。

必然的活动也相对于客观环境而有其极限。一小我吃得太多,他就关键病。吃得太多,本来对身材无益的东西也变成有害的东西。一小我该当只吃适当的食品。这个适当,要按此人的春秋、安康以及所吃的食品的质量来定。

但是,贤人的“愚”,果然同孩子的“愚”、浅显人的“愚”完整一样吗?贤人的愚是一个自发的涵养过程的成果。它比知识更高;比知识更多,而不是更少。中国有一句成语:大智若愚。贤人的“愚”是大智,不是孩子和浅显人的“愚”。后一类的“愚”是天然的产品,而贤人的“愚”则是精力的缔造。二者有极大的分歧,但是道家仿佛在有些处所混合了二者。在会商庄子哲学时,这一点就看得更清楚。

推荐阅读: 血焰烹九天     七星震天     前夫来袭,总裁追妻成瘾     房中有术     兵王驾到     情蛊轮回:妖后归来     仙泉农庄     此生与你,不过相逢     荒原爱侣     败家全能弃少     仙谷农家     无敌保安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