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一小我若能真正“任我”,“毁其所贵”,这就意味着他已经能够去掉向郭所说的“偏尚之累”(《齐物论》“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注)。换句话说,他已经能够晓得“齐物”即万物划一的事理,能够从更高的观点看万物了。他已经登上了通向浑沌一体没有差别的境地的康庄大道。
“有为”和“有为”
但是它们的幸运,只是相对的幸运。如果某物只在其有限的范围内得意其乐,则其乐也必然是有限的。以是庄子在这些故过前面又讲了一个关于真正独立的人的故事,他超出有限,而与无穷合一,从而享用无穷而绝对的幸运。因为他超出有限而与无穷同一,以是他“无已”。因为他顺物之性,让万物得意其乐,以是他“无功”。因为他与道合一,而道不成名,以是他“知名”。
《庄子·齐物论》中夸大了这个没有差别的学说,特别是夸大了没有是非不同。向郭注阐扬了这个学说,更加富于辩才。《齐物论》中说:“六合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向郭注:“将明无是不过,莫若几次相喻。几次相喻,则彼之与我,既同于自是,又均于相非。均于相非,则天下无是;同于自是,则天下不过。……何故明其然耶?是若果是,则天下不得复有非之者也。非若果非,则天下亦不得复有是之者也。今是非无主,纷然淆乱,明此戋戋者各信其成见而同于分歧耳。仰观俯察,莫不皆然。是乃至人知六合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故浩然大宁,而六合万物各当其分,同于得意,而无是不过也。”
轨制和品德
绝对的自在和绝对的幸运
这个思惟,向郭注阐述得很清楚,很雄辩。它说:“物各有性,性各有极,皆如年知……历举年知之大小,各信其一方,未有足以相倾者也。”庄子列举各种分歧的例证以后,归结到独立无待之人,他健忘本身和他的对峙面,也不睬统统不同。万物在其本身的范围内得意其乐,但是独立无待的人无功知名。“是故统小大者,无小无大者也。苟有乎大小,则虽大鹏之与斥鹦,宰官之与御风,同为累物耳。齐死生者,无死无生者也。苟有乎死生,则虽大椿之与蟪蛄,彭祖之与朝菌,均于短折耳。故游于无小无大者,无穷者也。冥乎不死不生者,无极者也。若夫清闲而系于有方,则虽放之使游而有所穷矣,未能无待也。”(《清闲游》“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注)
一小我若能超出事物的不同,他就能享用绝对的自在和绝对的幸运,如《庄子·清闲游》中所描述的。这一篇提到大鹏、小鸟、蝉;“小知”的朝生暮死的朝菌,“大知”的万古千秋的大椿;小官的有限才气,列子的乘风而行。向郭注:“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不足矣。故小大虽殊,清闲一也。”(《清闲游》“蜩与学鸠笑之曰……”注)
以是向郭注除了对本来的道家做了首要的修改,还把庄子只是表示了一下的东西讲得更加明白,但是谁若只爱表示不爱明白,当然会同意禅宗某和尚所说的:“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倒是庄子注郭象。”(本书第一章已引)
社会也是处于不竭的窜改当中。人类的需求都是常常窜改的。在某一期间好的轨制和品德,在另一期间能够不好。向郭注说:“夫先王典礼,以是适时用也。时过而不弃,即为民妖,以是兴矫效之端也。”(《天运》“围于陈蔡之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