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哲学简史 > 第3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2)

我的书架

中国艺术的抱负,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的《外物》篇说:“筌者以是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以是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以是在乎,对劲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与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庄子》中谈到两位贤人相见而不言,因为“目睹而道存矣”(《田子方》)。照道家说,道不成道,只可表示。言流露道,是靠言的表示,不是靠言的牢固的内涵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标,就该忘记。既然再不需求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笔墨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色彩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谈吐,都不纯真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表示的名言隽语。表示才耐人寻味。你能够把你从《老子》中发明的思惟全数汇集起来,写成一部五万字乃至五十万字的新书。不管写很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它能够与《老子》原书对比着读,也能够对人们了解原书大有帮忙,但是它永久不能代替原书。

照中国的传统,贤人的品德既是“内圣外王”的品德,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令人有这类品德。以是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以上所说能够解释为甚么有些哲学家的谈吐、文章没有联络,还不能解释它们为甚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体系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比拟,它们还是不敷了了。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方例证的情势表达本身的思惟。《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多数充满比方例证。这是很较着的。但是,乃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比拟,还是有过量的名言隽语、比方例证。名言隽语必然很简短;比方例证必然无联络。

《老子》、《论语》现在已经有多种译本。每个译者都感觉别人的翻译不能令人对劲。但是不管译很多好,译本也必然比本来窘蹙。需求把统统译本,包含已经译出的和其他尚未译出的,都连络起来,才气把《老子》、《论语》本来的丰富内容显现出来。

初学中国哲学的西方门生常常碰到两个困难:一个当然是说话停滞;另一个是中国哲学家表达他们的思惟的特别体例。我先讲后一个困难。

能够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谈吐、文章没有大要上的联络,是因为这些谈吐、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讨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小我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标,是令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令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必然职业的人。以是畴昔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很多。若想研讨这些人的哲学,只要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门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平生的各个期间,语录也不但是一人所记。以是它们不相联络,乃至相互冲突,这是能够预感的。

我已经提到过郭象,他是《庄子》的大注释家之一。他的注,本身就是道家文献的典范。他把《庄子》的比方、隐喻变成推理和论证,把《庄子》诗的说话翻成他本身的散文说话。他的文章比庄子的文章了了多了。但是,庄子原文的表示,郭象注的了了,二者当中,哪个好些?人们仍然会如许问。厥后有一名禅宗和尚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倒是庄子注郭象。”(《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二)

推荐阅读: 末世来临,我有百倍增幅空间     重来武侠     无限恐怖     女神老婆爱上我     顾欣妍     我的分身帝国     大佬,跪求装备![星际]     媳妇,今晚回家吗     婚姻的荆棘     误惹邪王:王妃千千岁     最强灵武系统     帝妃无双    
sitemap